扎制龙灯迎新春 传统文化代代传

铜都晨刊 2019-01-30 10:57 大字

乡村老艺人在绘制龙灯。方盼亮 摄

■ 朱俊 本报记者 方盼亮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作为传统的新春习俗——舞龙灯,在义安区钟鸣镇盛行已久。虽然新春未至,年货未办,但这里的老手艺人却早已将锣鼓出箱,忙着扎篾绘龙,为正月里的舞龙灯表演精心准备。

日前,记者来到钟鸣镇金山村上盛自然村,远远地就听见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原来是几位龙灯锣鼓队的村民正在广场上排练。在广场后的老祠堂,63岁的盛茂胜和另外三名老艺人也在专心地绘制龙灯。

“春节舞龙灯是我们这的传统,已经流传300多年了。”盛茂胜收起手中的画笔对记者介绍说,上盛村舞的龙灯是板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主要采用白杨、枫杨等轻巧不易开裂的木制材料和竹篾扎制而成。和其他地区的板龙不同的是,这里的板龙龙头以关羽脸谱为形象绘制,脸部通红,叫做“关公相”,龙眉也不是绘画而成,而是用皮纸揉搓成一根根眉毛粘贴成型。

“龙灯的制作分为扎骨架、绘龙身、做龙头龙尾和扎花四个部分,由四个人分工完成,我做的就是龙头龙灯。”盛茂胜告诉记者,龙灯四个部分的制作手艺是由村里的四户人家代代相传而来,他家负责的便是龙头龙尾的制作。而因为舞龙间隔时间长,所以每家都有一张绘制流程的图纸,他们小时便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方法,即便不舞龙的年份,他们也会私下细细琢磨。而如今,他们也都将制作方法细细地传授给子孙,希望他们将这种民间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今年的龙灯共有47节,中间用木棍连接,加上龙头龙尾全长有100多米。”盛茂胜介绍说,此次的龙灯自1月中旬开始扎制,目前已基本完成,等到来年正月初一即可开始舞动,届时,每节龙身都将装上3盏灯火,龙头装上10盏灯火,每天都会在村内舞动,其中常用的舞龙动作有“摇龙摆”“串五柱”“荷叶翻水”等十多个,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以往的舞龙是为了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随着时代发展,现已经成了村民自发的娱乐活动,更多地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习俗。”上盛村美丽乡村理事会会长盛茂发介绍说,虽然舞龙的寓意有了改变,但传统的舞龙仪式依然保留。“舞龙之前要‘开光’,在摆斋插香后,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用墨汁为龙点睛,所有舞龙人员一起进行供拜。然后绕村一圈,在祭拜过龙王和祖先后,才开始正式舞龙表演。”盛茂发告诉记者,在巡游舞动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鞭炮迎接,家中有喜事的都要往龙角上挂上一匹绸缎,称作“披红”,长者挂“寿红”,结婚生子的则挂“喜红”。

据钟鸣镇文广站站长缪悟之介绍,舞龙灯的习俗在钟鸣镇盛行已久,最早的自明朝时期就开始流行,既有用木板竹篾扎制的板龙,也有用纸布制成的滚龙。今年,该镇有16个自然村正在扎制各种龙灯,都将在来年新春开始走村窜巷表演,在为村民带来喜庆欢乐的同时,也将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扬。

新闻推荐

87户困难家庭喜获 11.6万元“春暖”红包

本报讯(记者路璐)慈善温暖人心,爱心传递温情。1月27日上午,市行政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内爱心涌动,暖意融融,市与我同行爱心协会...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