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然:为抗日救国无私奉献
记者方文婷
在义安区西联镇兴桥村杨坦孙村,有一间青砖灰瓦的小院,院内的青石板和爬满青苔的石舂都告诉人们,这间小院年代久远。推开院内的小屋,原木的梁柱和椽子都透着经年累月的古旧质朴,一半木板一半砖石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黑白照片,照片里的面孔都带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特有的纯朴气息,其中,堂心正中一张男青年的照片特意放大了一些,引人驻足。陪同记者前来的孙太然侄子孙和平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人就是烈士孙太然。这间院落是孙太然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如今翻修后作为中共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旧址展馆。
孙太然自幼性情刚强,聪颖好学,上进心强,8岁入私塾,10岁入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铜陵县临时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铜陵县委交通站工作,同时开展对广大青年的抗日救亡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他们参加革命活动,并先后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性组织。为了发展和壮大游击队武装,他曾率领游击队员10多人,在一天深夜潜入当地劣绅崔光汉家后院,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一个藏有武器的柴草堆下取出20余支步枪和一批弹药,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0年,孙太然奉命到新四军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到犁桥乡任乡长。不久,又接任铜陵敌后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经常袭击日伪据点,歼日寇,除汉奸,入深山,下湖荡,威震四方。敌人到处张贴布告,以8000金票悬赏缉拿他。1942年秋,日寇进行大“扫荡”,他在前往布置反“扫荡”工作的路上被两个身穿便衣的汉奸发现,在石佛山大庙门口将他逮捕并押送犁桥日军土牢。敌人百般恭维,企图劝降,遭到他严词拒绝。敌人见软的不行,用皮鞭抽打,老虎凳踩压,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不屈服。后来他用钻头凿通牢壁,深夜脱逃。不料被敌人发现,他被迫纵身跳进路边的荷塘,却在汉奸的指认下再次落入敌手。他的肩胛骨被敌人用铁丝穿通,受尽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壮烈牺牲,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牺牲时,他年仅24岁。
孙太然的壮烈事迹由铜陵敌后县委逐级汇报到沿江区党委,沿江区党委指派《大江报》记者来到铜陵敌后采访并刊登在《大江报》上,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及抗日军民学习孙太然同志英勇献身的彻底革命精神,继承烈士遗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孙太然的英勇事迹被选入安徽省“著名革命烈士纪念馆”永久陈列,供后人缅怀和学习。纪念抗战70周年,安徽省出版的《红皖英烈》又将孙太然的事迹刊登,他也是铜陵唯一入选的英烈。
孙和平说,这座展馆在他的倡议下建成,展馆内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能让参观者入耳入心,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新闻推荐
8月20日,在义安区东联镇政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学生们正在纳凉阅读。暑期以来,义安区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各乡镇等精...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