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三大问题”引关注

铜都晨刊 2018-07-31 09:44 大字

孩子围坐在“铜陵好人”汪荣振的身旁,聆听他讲红色经典故事。 路璐 摄

编者按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暑假是一段有父母更多陪伴的欢乐假期,但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陪伴他们更多的是孤独和无尽的思念。连日来,记者走访铜陵市多户留守儿童,探访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真实的暑期生活。

本报讯(记者路璐)有这样一群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暑假过得枯燥而孤单。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这些儿童大多缺乏安全意识或是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问题一:亲情缺失造成性格内向

8岁的小童(化名)就读于义安区和平中心小学,小小年纪的他沉默寡言。小童的爷爷告诉记者,小童的父母都在市区打工,他有一个姐姐也在市区念书,只有他留在农村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上次回来还是端午的时候,转眼都两个月过去了!”小童爷爷表示,小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难得回家,平时的联系也不多,最多打打电话,“6月13日是小童的生日,他们也没回来给他过生日。”

交流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到小童内心的拘谨与害怕。当记者向他询问时,小童的双手紧紧地背在身后,嘴唇紧闭着,许久,才从鼻腔里发出一个“嗯”字音节。采访中,小童的爷爷表示,孩子自四岁就来到农村居住,如今已有四年。平日里和他们也不怎么交流,一旦说起什么,总是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他经常念叨着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接他回家,他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有一次,晚上做梦还喊着‘爸爸妈妈\’,真是让人心酸。”小童爷爷说道。

问题二:隔代监护难以指导学习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而由于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留守儿童小军(化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年刚上一年级的小军总是一个人待在一个角落,自己玩自己的,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不好。无论是在同学面前还是在老师面前,他都是沉默寡言。小军的班主任刘老师说,课堂上,小军总喜欢在私底下搞小动作,无论老师怎么鼓励,他都不愿意回答问题,不参与课堂互动。“像小军这样的留守儿童并不少。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护和监督,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还有待加强。不少孩子表现出作业拖拉、作业完成不好,更有作业不做等现象。”刘老师表示。

问题三:逆反心理催生安全隐患

“出门慢点,不要靠近水塘!”小涛(化名)的奶奶冲着门口大声喊道,而门外,孙子小涛的身影早已不见。今年9岁的小涛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涛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时间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了孩子盲目反抗或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让他不要去的地方他就越要去,讲多了就嫌我们烦,也不跟我们说话。”小涛的爷爷告诉记者,小涛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这样下去,真担心他的安全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较差,缺乏游泳池、运动场、游乐场等安全的儿童娱乐场所,家长、儿童普遍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夏季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较多,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暑期安全构成威肋。

新闻推荐

“笨”妈妈

不要看我妈妈的外表很精明,其实啊!她很“笨”,如果你不相信,且听我细细道来。二年级时,我们学了杜牧的《山行》,其中有句诗是“...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