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本厚重的书
□詹敬鹏
《家风》是本厚重的书,是一本讲述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的书,更是一本讲述我们铜陵义安人身边最美家庭家风家训故事的好书。
由义安区妇联和区文明办编辑出版的铜陵市义安区家庭教育读本———《家风》,可以从“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故事”中,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家教。我品读了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唐太宗的《诫皇属》、欧阳修的《诲学说》,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经典故事和家训典范的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生活的珍视。尤其是当我品读《家风》书中讲述义安区最美家庭的家训家风故事,平凡中见真情。这一家家淳朴、严谨、仁爱、节俭、务实的醇美家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故事中人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无一不受家风的影响和熏陶,文章字里行间,浸透着家风之所养,让我们感受一个个家风故事。
《家风》一书,共收集了铜陵义安区31个家风故事。其中以“守望先烈,传承家风,以感恩和执守,点亮信仰之灯”为家风家训的叶官山家庭,获评2015年“全国最美家庭”,成为全市惟一。故事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和新四军七师临江团,在钟鸣镇水龙村一带与日寇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牺牲了30位先烈。年幼的叶官山,亲眼看见过烈士的遗骸,先烈们的悲壮一直藏在他的心灵深处。1985年,他向当地村委会提出重建烈士墓的建议,得到积极回应,并得到21位离退休老同志慷慨相助。老同志们慷慨解囊,筹资3000多元,核实了烈士们所在部队和掩埋地点,捡遗骨30具,装在30个大盖缽内,安放在用大青石条砌成的大坟冢内。于是,一座高2米、宽1.5米的白色大理石烈士墓碑,就在水龙山麓的叶村村民组村口竖立起来。当时,叶官山是这座烈士墓所在地当年惟一的一名共产党员,他主动担当守护烈士墓的责任,立誓用毕生精力维护烈士墓,宣传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为了让烈士安眠在苍松翠柏中,他徒步到几十公里外的南陵县丫山镇林场,找了一些名贵树苗,扛回来栽在墓地四周。如今,雪松、玉兰、龙柏、水杉等树木围绕着烈士墓地……花木扶疏,绿阴苍翠,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数百名中小学生、教师和市民前去扫墓,叶官山总是早早烧好茶水,挑到墓地前供人们免费饮用,他还应邀去学校、公司,宣讲革命先烈事迹。叶官山老人常说:“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得以感恩心情做这些事……”品读深山守墓人叶官山的家风故事,让我懂得:家,就是根,是我们一生安放身心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一个家庭,好家风是其精神内核,它是纽带,凝聚着家的每一个成员。
姚继厚和王显斌两个家庭的家风故事,让人为这两个不幸家庭的“不离不弃”而感动。东联镇玉楼村农民姚继厚,在女儿从小患脑瘫躺在床上20多年时间里,不离不弃,精心照料,女儿一直安然幸福地生活着。顺安镇星月村退休教师王显斌,遭遇一场车祸,致二儿子终身瘫痪后,他被迫离开教师岗位,一心照料儿子。20多年来,慈祥的父亲以“大爱无言,不离不弃”的家风,给儿子喂水喂饭,翻身,解手,并陪伴他看书、聊天、散步等,一直用轮椅推着儿子,直到离世的那一天,也要求儿子好好地活着。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关爱,仁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家,只有好的家风,才能这么宽厚和容忍。
《家风》这本书,还能品读到西联镇老观村李云凌家庭“妯娌亲、邻里睦,则家门旺”的好家风;天门镇郎坑村孙致清家庭“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幸福的”好家风;五松镇惠泉社区志愿者张荣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的好家风;义安区实验小学教师戴春霞家庭“与人相处,将心比心,以善为念,以和为贵,以诚为本”的家风家训,章云芳家庭“阅一个故事,知一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人”的家风家训,尤其是作为上门女婿的东联镇玉楼村村民汪佑付,30多年来,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无怨无悔,孝老爱亲;情深意重,一个四世同堂的温馨幸福之家,用淳朴和善良谱写新时代孝亲敬老新歌的感人肺腑的家风故事。
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国风正,则天下太平,民族昌盛。学习我们身边现代最美家庭的好家风、好家训,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当扶跌倒老人时的举棋不定变得当仁不让;当孝敬长辈时的犹豫不决变得天经地义;当奉献国家时的优柔寡断变得义不容辞之时,“家文化”的传育立行,才能真正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经久不息。
愿铜陵义安好家训,好家风,像春风,如清风,陪伴我们每个人……
新闻推荐
7月22日,在义安区天门镇董店中心学校校园里,挖掘机正在对该校的综合教学楼进行拆除。据了解,该楼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预...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