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师一世情

铜陵日报 2021-09-06 08:41 大字

□ 金忠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江滨学校读的,校址在城郊结合部,紧邻当时铜陵发电厂和铜港公社的新民大队,校园最深的记忆就是操场四周几棵高大的白杨树。1973年春季我开始读初中。当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浦引仲老师;教我们数学课的是上海下放“知青”王承锋老师,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物理课的是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何宝志老师。初中三年我与这三位老师结下了一世情谊,这种情谊已经沉淀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老师真诚交往

我家离学校比较近,母亲总是希望我放学之后或晚饭之后到老师家串门,母亲认定那是“长知识”的好途径。浦老师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他擅长散文和格律诗词的写作,他的散文文笔优美、感情流畅、一气呵成。几十年来,在工作之余我始终迷恋散文写作,估计与读初中时受浦老师影响有关。浦老师的格律诗词做的很好,我至今还记得他下放在淮北农场插花村劳动时写的一首《七律 秋夜怀人》诗的后四句“……燕园浪迹应犹在,白塔黄花仍旧开。插花茅屋灯如豆,秋雨秋风梦君来。”诗歌透露出来的是对友人的思念和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脍炙人口,过目难忘。平时他跟我谈的最多的、也令我特别向往的就是他在大学的读书生活。我是1967年开始上小学的,那是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年头。在聊天时,浦老师总是感叹:多读点书总不是坏事啊!他希望我们将来争取读大学。那时候我除了在小说《青春之歌》中看到过余永泽、林道静、江华的一些充满小资情调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大学生活片段之外,大学对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世界。浦老师的这些话,诱发了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这恐怕是我后来能努力考上大学最初动因。

王承锋老师是上海下放到安徽的知青,受训于铜陵“五七”干校“师训班”。王老师美丽端庄,特别富有教师的气质:你想象中老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她,就是那个样子!她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着大都市知识女性特有的干练和洒脱。她用夹杂着上海方言的普通话讲课,吴侬细语、柔软温和,我们都喜欢听。方言有时也有烦恼,例如“业”和“孽”的读音,她总是分得不太清楚,我们的作业,常被她上海方言说成“作孽”。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笑,她也笑。这样的师生情义就像酿制的酒,时间越长越香醇。也许她的父母都是教师的原因,她对“教材教法”把握得非常好,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教科书上枯燥的数字经过她的演绎,总是那么有滋有味、易懂易记。记得她当时还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每个月布置一些“兴趣数学”习题给我们做,压力也不大,目的是培养我们对数学课的兴趣。她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平时经常找我们聊天,征求我们对她教学和工作的意见。有时候她还给我们讲述大上海的都市风情和人文习俗。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是我遇到的最懂得学生心理的老师,她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的关心和缺点的宽容与矫正总是体现在日常教学之中。印象中,她从未骂过学生,她的谦和赢得了同学们的敬重。记得有一次我们徒步去距离学校五公里以外的烈士塔扫墓,在途中有一个愣头青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同学队伍中穿梭显摆,看到这种情况,王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抓住自行车把手怒吼: 你不可以这么横冲直闯!伤了学生怎么办?!看到老师与愣头青发生争执,怕老师被欺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围上去保卫老师。我们心想,只要他敢动手,我们就不放过他。愣头青看到我们几十名同学毫不畏怯的眼神,只好作罢。在扫墓回来的路上,我们问王老师:您怕吗?王老师说,我才不怕他呢。他那么鲁莽,我就担心他撞伤了你们。王老师做任何事情都坚持有始有终,讲究一丝不苟。她对工作有一种一旦接手就负责到底的韧劲。老师的这些品质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郊结合部的“野孩子”来说,宛如盛夏田野里吹过来的一阵阵清风,温馨而体贴,使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了许多慰藉和滋润。我和王老师的师生情谊保持了几十年,直到她退休多年后,我们还有交往。

何宝志老师是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他有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他经常提醒我:“你坚持每天读三个小时的课外书籍,肯定有好处”。每次到他的宿舍,他总是问我“功课有什么问题吗?”接下来他还会说,咱们先解决问题后聊天。课余时间,他常带着我们对照中学课本,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那时候,我们遇到的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现象,何老师都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例如物理课讲水是不良导体,它是不导电的。那为什么不能用水来扑灭电路引起的火灾?他说“那是因为水中含有导电的物质,必须先切断电源,才能用水去灭火。”何老师对我们提出问题的解释都能做到简单、准确,有意识的培养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解释问题的习惯。何老师特别看重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他讲的最多的是科学史上的逸闻趣事。后来在知识分子“专业对口”的大潮中,他去了大型国有企业工作,他是铜陵1978年第一批到北欧考察学习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十年后的感慨

2016年我们初中毕业40周年,三位老师应邀参加了我们的聚会活动。在活动现场,同学们抚今追昔,感恩三位老师。有同学感慨道:当年在那所偏远的学校,是你们用“北京的风”、“上海的雨”和“胶东半岛的浪漫”,铸就了我们的信念、梦想和情怀,规范了我们的品德和行为。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际遇也千差万别。但是无论是上山下乡,无论是在职下岗,也无论是创业还是再就业,我们始终为社会的进步奉献着劳动、创造着价值;为社会的变革分担着责任、调整着自我;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面对多大压力,我们就像当年校园里的白杨树那样顽强生长,积极向上。社会对我们这一代人褒奖多于责难,网络上称赞我们是“正在老去、面临退休、还在奋斗”的一代。

新闻推荐

民警高效服务 居民感激点赞

本报讯(阮文娟记者姜蕊)近日,市民刘女士通过本报新闻热线17356256969为铜陵市公安局铜官山派出所点赞,感谢派出所民警将其走...

铜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陵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