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共建模式”独特作用
□沈志刚 葛 锋 方 元
目前,铜陵市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研究开发机构,技术力量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而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却较低。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其中之一就是缺少能够在实践中多方面连接产学研的纽带。
一、“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具有独特作用
商会作为企业的“娘家”,可以接触到广大企业, 了解他们对技术、人才、工艺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在为企业发展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前刚刚成立的江苏(铜陵)商会,同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共建,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科技界、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与联系,为推动铜陵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共建模式,能够在实践中成为多方面连接产学研的纽带,更有利于成为联系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桥梁,地位和优势独特,进而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在产学研工作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要给合作双方创造一个共同的平台, 通过项目驱动、制度驱动, 实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个体系建立过程中, 政府在建章立制、创新环境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政府的职能有限,不可能具体操作产学研合作,而“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在这方面则有独特优势。
其次,在产学研工作中,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要面向社会和为地方经济服务, 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由于高校的主要精力是科研,不可能了解所有企业的具体需求,而“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在这方面则有独特优势。
再次,在产学研工作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由于企业的主要精力是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但不可能了解所有高校的具体科研情况,而“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在这方面则有独特优势。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迫切需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把一些可通过市场办的产学研工作通过“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运作, 进一步支持这种共建模式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一方面,将政府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放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问题上,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新模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上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的独特作用。“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既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又是广大企业横向联合的纽带,可以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帮助企业筛选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实用的工程化技术,针对企业对共性科技难题独立投入困难的情况,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帮助科研机构进行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交易,进而解决产学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和其他中介机构牵线搭桥,实现创新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对“江苏(铜陵)商会十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模式开展产学研工作给予支持。如: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重大项目集成创新,解决成果的工程化应用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科研单位推广成果,帮助企业组织技术难题招标;组织产学研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计划项目,以国家项目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结合;在产业集群区域推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行业内重大科技活动为平台,促进产学研对接合作;组织自主创新政策宣传,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等等。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铜陵]商会、江苏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中共铜陵市委政研室)
新闻推荐
把牢人口数据采集第一关 访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孙照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何重要意义?”“此次普查又有哪些新内容?”……10月12日下午,铜官区天井湖社区热闹...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