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 出 故 事
陪着妈妈看夕阳
□金 忠 文/图
在一次摄影活动中碰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老李,我问他现在的目标是什么?他笑着说:要用镜头拍出故事、用镜头讲述中国老百姓故事。他说这是自己这几年对摄影的顿悟,也是对摄影的新追求。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于是我们的话题也多了起来。
摄影作为一种“再现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摄影艺术效果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许多摄影家在摄影创作或摄影后期制作中都努力追求“绘画”的效果,总想把照片处理成“画境”,夺取眼球获得赞赏。可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摄影追求。
随着照相机的技术升级,摄影的本体语言如:角度、构图、曝光、速度、色彩、虚实,包括对拍摄对象进行“后期”改变等等,都可以通过智能技术轻松解决,于是摄影创作的新难度就是如何用镜头捕捉生活中“富有包孕的一刹那”,所谓“包孕”就是内涵、就是镜头捕捉到的有“故事”的画面,就是照片要告诉受众的故事。2016年的夏天,我与全国政协的许多摄影爱好者在北戴河海边拍夕阳。有人选择岸上的松树作夕阳的前景,有人选择海面上的舢板作夕阳在大海上的点缀;我在落日余晖里看到一位长发及腰的中年女士一只手搀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一只手指着远处快要落入海平面的夕阳,那场面非常温馨,我用手机迅速截取了这个“富有包孕的一刹那”,然后走上去攀谈。中年女士告诉我,她们是江苏无锡人,白发老人是她的妈妈。她说妈妈八十多岁了,多少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到北戴河看看大海。因为爸爸曾在北戴河工作过,在年轻的时候,曾多次给妈妈讲述鸽子窝落日如何美丽壮观,今天总算随了妈妈的心愿。我把这幅照片取名《陪着妈妈看夕阳》,后来通过QQ发给她了,她非常感激,说名字与照片一样温馨。
2017年初秋,清洁工老朱搀着他的老伴出现在石城广场晨练的人群中。老朱是皖北人,六十岁从国有企业退休后曾一度在石城广场当清洁工,过去看到他,都是忙碌的身影,今天却牵着老伴在步道上慢走,一定有什么原委,我忍不住拍下了这对“白发伉俪手牵手”。老朱解释道:老伴得了脑梗,眼睛看不清地面,我要牵着她走。接下来老朱用地道的皖北口音跟我说:“俺今年八十岁,俺俩结婚已经五十多年了,过去在家都是她照顾俺。现在她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俺现在也不在外面打工了,平时就想多陪陪她。”朴实的话语、简单的故事、浓浓的“晚晴”,老两口互相搀扶,这是多少人的生活剪影啊。我拍了照片后还以《幸福是什么》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表达了“幸福就是今生今世手牵手,风里雨里一起走”的人生情怀,发表在《铜陵日报》副刊上。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扶着他八十二岁的妈妈在石城广场疾走的场景。2017年春夏之交,一个身材魁梧的壮年男子扶着白发母亲在步道上疾走,老太太虽然有点驼背,但有儿子的搀扶,走的杠杠的,步伐很有劲,让人想起“脚下生风”这个成语。我给她们母子拍了照片,在晨练的间隙,与他们母子聊天。老王告诉我他在外地工作,母亲跟自己的姐姐在铜陵生活,这次回来探亲,就想陪母亲多走走路。白发母亲在儿子身边,特别有精气神。我跟老人打趣: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温暖体贴,你为什么不跟女儿一起来锻炼啊?老人听懂了,接住我的话头说:“你不知道吧?在妈妈心里,女儿是小棉袄,儿子是军大衣啊,都好!”老人的话把逗我笑了——“儿子是军大衣”,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我知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这让我想起了不知在哪本书里见过的一句话:儿子最好的成人礼,就是用自己的双臂拥抱妈妈,哪怕只有一次!
老李听了我的讲述,继续着他的话题:是的,镜头里的民生百态是固化而恒久的。用镜头拍出老百姓的故事,比一般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真实。
“拍出故事”是影像艺术的优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卫东)7月27日下午,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在铜官区天井湖社区启动实施“益童成长”儿童服务项目。据了解,为提升...
铜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陵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