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关爱老兵 服务深入人心 铜陵市优抚协理员制度打通优抚服务“最后一公里”
■ 张久愿 洪霞
今年清明节期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烈士子女伍蕙兰不能去现场祭扫,优抚协理员汪芳明专门到她的家中看望慰问。“谢谢你,在烈士英名墙上看到父亲的名字,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孩子们以后都有寄托哀思的地方。”伍蕙兰说。
1951年,年仅24岁的伍少波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当时的伍蕙兰只有6岁。为了生计,母亲带着她从无为老家来到铜陵,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长大。2016年市烈士纪念馆建成,其中建造了一面烈士英名墙。由于是外地户籍,最开始伍少波的名字不在墙上。受邀收集整理烈士事迹的汪芳明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认为其子女均已在铜陵安家落户,符合留名的条件,于是收集了证明,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2019年清明,伍蕙兰如愿在墙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
在铜陵,无论是革命老兵、烈士遗属,还是伤残军人、困难老兵,遇到问题时优抚协理员总能为他们帮忙,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关怀送到“家门口”。
友好社区72岁的退伍老兵孙立亭2017年因老伴查出患有食道癌,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汪芳明在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向社区帮他申请了慰问金。如今,老伴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孙立亭对生活再次燃起了信心。
“老兵们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帮一把,因为我们也是老兵,没有忘记部队的培养,需要传承老兵精神。”在汪芳明看来,优抚协理员因为来源于退役军人,能够设身处地为老兵们着想,尽力将各类矛盾和诉求化解在一线。
家住官塘社区的朱先铸1968年赴西藏参军入伍,在一次运送战备物资过程中突遇雪灾,视力受损,随着年岁渐长,视力越来越弱,直到2016年全盲。朱先铸希望评定为伤残军人,但由于缺少部队期间的住院记录,评残工作缺少依据。优抚协理员戴恒勤多次到他家中走访,帮助他申请到了地方残疾证,并联系社会组织上门提供生活服务。现在的朱先铸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不变,疫情防控期间还缴纳了特殊党费。
2014年,铜陵市从退役军人中选聘一批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同志担任优抚协理员,协助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展优抚服务。“全市共有优抚对象4.8万多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9000多人,而市、县(区)专职人员只有10余人,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也正在组建完善中,优抚协理员制度为基层优抚工作探索出了一支外延队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确保优抚协理员履职尽责,该局给每位协理员明确工作职责、服务流程、享有权利,提供优抚政策一览,要求对每次走访接待进行详细记录;印发考核细则,对协理员每年进行述职和测评,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激励。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优抚工作协理员50名,长年活跃在各个社区,成为政府和优抚对象之间的“连心桥”,为铜陵市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优抚工作提供了有益补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众记者姜蕊)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近日,铜官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范...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