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得多远 家乡一直都是最大的牵挂 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刚

铜都晨刊 2019-10-11 20:48 大字

施刚寄语家乡发展,想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假期时的施刚仍在办公室办公。

施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文/图

走得越远,来时的路就越加清晰;飞得越高,展翅的窠臼就越发想念。即使隔着万水千山,即使跨过无数春秋轮回,但记忆中的家乡却始终令他魂牵梦绕。他的梦想是让城市“上天入地下海”,他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于是,他欣慰地发现,原来他的梦想和他的家乡时刻都在共同成长。他是施刚,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自认为天资平平却靠着勤奋、坚持一步步踏实向前的铜陵逐梦人。

童年的美好记忆

在施刚的童年记忆中,家乡是长满着翠绿秧苗的农田,是流淌着清澈甘洌塘水的池塘,是伴着声声蝉鸣在水中捉鱼摸虾的美好暑假——那里是现如今的淮河大道北段,他的房子就在百米开外的人民西村。放学后,他搬着板凳坐在屋外,看着担水的父亲从水房归来,扁担一路“吱呀”拐进厨房,母亲便系了围裙,让灶台升起腾腾水汽,不多时,一家人便围着小桌愉快地共进晚餐。饭菜虽然简单,平房虽然破旧,却充满着温馨——这是1987年,他十岁以前的家中的模样。

在此之后,平房拆迁,淮河大道延伸向北,长江路商业步行街上也开始熙熙攘攘,市中心便现出了该有的繁华景象。住进了新的楼房,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厨房里的水龙头一拧便有哗哗的水流,省了父亲的挑担之累,晚上想去卫生间,也不用打着手电跑到几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小区里的环境也比之前整洁了很多。闲暇时,透过窗户,眼前也不再是漆黑的一片,取而代之的是街头明亮的灯光。

勤奋注解无悔青春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很快结束,进入铜陵市一中的施刚也开始收心钻研课本,因为他知道,要是不做预习,听讲时就犹如听天书的自己实在算不得聪明,在众多考入一中的优秀学子当中,他再不努力,就会被甩下很远。

“预习懂个百分之二三十,上课认真听讲懂个百分之七八十,课后再复习一遍,也许能懂个百分至九十。”这是施刚的学习进度条。在他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一堂课靠着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就能全弄明白,而且在他整个的求学生涯中几乎没有被一位老师夸过聪明,参加的竞赛很多时候也都是早早地止步预赛,这也成了他不聪明的一个佐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聪明的学生,平时早上还踩点到校,中午不学习还要睡觉,放学后不是抓起乒乓球拍打球,就是背着书包直接回家的他,每到考试时成绩却总能名列前茅,这让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很疑惑,施刚为什么每次都这么幸运?

幸运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施刚说,他坚信勤能补拙,只是这样的“勤”并不是盲目地去用大把时间堆砌粉饰,而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时间。对于他来说,这个时间便是夜晚。因为他觉得夜晚的宁静能让他完完全全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去学习。只是这样“夜猫型”的学习并不易被他人发现,只有他的父母最为了解并支持:晚饭后开始拿出课本,复习旧知识,预习新课文,一杯清茶陪着他直到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父母知道他自觉,常常在九十点钟便自顾睡去,留他一人在房间圈圈点点。而第二天一早,上课铃声响起,他又是同学眼中那个“踩铃先生”。

持之以恒,滴水石穿。施刚都一直秉承着自己“勤奋、认真、坚持”的治学态度,终于在1995年以658分位列安徽省理科第7名的好成绩顺利考进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了清华大学校园,施刚依然对自己的六字治学态度一以贯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双学士,并被保送攻读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2005年毕业留校任教,从讲师一步步做到结构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土木工程系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还作为访问学者出访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

行业专家情系故乡

“城市的高层建筑,地下的交通通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桥梁、道路、港口、隧道等都是土木工程的应用。”施刚说,大土木工程跨越了时空尺度,见证了人类认识、利用和改变自然的沧桑历史,被人们称之为是“上天入地下海”的工程。在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QS大学学科排名里,清华土木类在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五,是我国内地大学所有48个学科门类中唯一进入全球前五的学科。这样的成就让施刚深感自豪,也激励着他在钢结构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更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于是,在高达528米的天津滨海新区第一高楼、亚洲最大的海南加热炉等多个重大项目的背后,人们看到了施刚和他的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积累和不断研发应用,施刚不仅获得了十多项发明专利,主持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还主编和参编了二十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十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多个学会的理事以及三本国际期刊的编委。

“铜陵是我的故乡,我就像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飞到哪里,那条长长的风筝线总在故乡这头。”如今,在国际行业内已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施刚仍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不仅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还在母校铜陵市一中为学弟学妹开讲座作报告。他说,他很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城市中建起了新的体育中心、博物馆等很多大型建筑,这样的变化让他感到骄傲,“家乡未来肯定还会建设更多的大型钢结构建筑,我希望有机会能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带回铜陵,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个远方游子的微薄之力。”

新闻推荐

我的小侄子

他有一张粉粉的小脸蛋,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一道弯弯的缝,露出一排整齐的小白牙,真是可爱极了!他就是我4岁的小侄子。你别看他...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