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20多年来 一桥联通两岸 发展大道通途
■ 本报记者 刘洋
每天开着车子将自家的水果、蔬菜、畜禽等从江北运到江南的市区售卖,经过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时,郊区老洲镇沙池村的种养大户蔡保马心情就会无比舒畅。“这座皖江第一桥真是圆了我们江边几代人的梦啊。”蔡保马说,在老洲镇像他这样因为“大桥通”而“活起来”的生意人有一大批。从江北到江南,又从江南到江北,一天少则两三趟,多则七八趟,这是致富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长江大桥的建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蔡保马说,带来了发展、富裕和方便。“大桥没通车之前,老洲镇哪有现在这个规模,对我们大户来说有了桥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意。”蔡保马告诉记者,2016年大桥又对本地牌照的小车免收通行费,对于他们来说一年省下了更多的“真金白银”。
天堑变通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行。“大桥没通之前,从铜陵到合肥清早出门傍晚才能赶到,要花上将近一天的时间,现在方便了,开车经过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只要一个多小时。”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处主任工程师王国民说。
全长2592米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1995年12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作为G3京台高速安徽段唯一过江通道,大桥成为打通国家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塑造了南北交通新格局,也使得黄山、九华山、浮山、天柱山等风景旅游区连成一片。
近年来,大桥通行的车流量逐年上升,日均通行车流量已近3万车次,2019年春节期间单日最高峰达到了创纪录的7.09万车次。
“20多年前,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还创下了多项第一。”王国民说,大桥主桥长1152米、引桥长1440米,桥面宽23米,在建设施工中有15项科技成果当时居全国同行业第一,4项技术在世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中居领先水平;大桥主桥采用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塔扇形双索面斜拉桥,主跨跨径432米,居当时同类型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大桥的建设承载着百姓的心愿,建桥时铜陵全市上下群策群力,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有的小学生把零花钱捐了出来,有位已瘫痪的老工人由儿子用手推车推了七八里前来捐款,还有在外地工作的铜陵人委托父母家人代为捐款。五年间先后有60多家单位、15万人次参与,累计捐款总额达850万元人民币。
承载着发展期许的“第一桥”,激活了周边的变化:海螺等一批大型企业落地大桥周边,紧邻大桥的郊区经济开发区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6亿元,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75亿元;大桥联通的江北老洲镇成为交通枢纽,跨江公交开通后又成为中转换乘中心,形成了既有“大交通”又有“小交通”的通达局面。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老洲镇正着力建设合铜经济带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壮大纺织服装、铜粉等主导产业规模。
周边在变,大桥同样在变。为了保障大桥安全,近年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处实施了桥墩防撞、桥面斜拉索区防撞等工程,安装了先进的桥梁安全监测与巡检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桥梁的巡查、检测和维护;为了保障通行安全,推广普及新型收费方式,专项整治冲卡逃费,强化桥区通行秩序监控并保持与交警协调联动;为了营造良好的桥区环境,实施接线维修工程“焕新”了桥区路面,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点燃”了桥区活力,实施“增花添彩”工程扮靓了大桥环境;开展微笑服务、便民服务“擦亮”了窗口文明。
夕阳西下,看“皖江第一桥”,身姿伟岸;华灯初上,踏在坚实的桥面上,信心满怀。上游不远处,一座新的融公路、铁路功能为一体的替代桥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但已经“服役”二十多年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依然挺立坚守,担负着沟通之重任,承载着腾飞之希望。
新闻推荐
“刷脸进站”将扩至长三角40个城市 65个火车站共提供580台“刷脸”设备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下半年,该局将在17个火车站增设104台“刷脸进站”设备(即自助实...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