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清洁工: 驾一叶扁舟 守一江碧水

铜都晨刊 2019-03-19 09:44 大字

船只靠岸,夫妇二人开始清理垃圾。

朱长宏夫妇每天的工作就是驾着小船在江面寻找和打捞垃圾。

朱长宏用自制的打捞工具在打捞垃圾。

顾月娥负责划桨。

■ 赵震 记者 方盼亮 文/图

一叶扁舟,两支摇橹,眼前,是江面泛起的涟漪和岸边的绿树红花;耳边,是船桨拍水的清脆声响和往来船只的阵阵汽笛……这样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的美好画卷让人觉得十分闲适、美好,然而,整日驾船“漂”在江面的朱长宏夫妇无心欣赏这些美景,因为他们是江上的“清洁工”,能吸引他们目光的,只是那些或漂浮或藏匿的污染物,捞起了这些垃圾,他们的脸上才现出笑容。

早上7时,53岁的朱长宏和54岁的顾月娥便开始来到郊区大通镇的青通河畔,穿上救生衣,带上网兜。顾月娥在船尾掌舵,朱长宏则操着网兜立在船头,随着船桨划水时发出的一串串哗哗声,他们一天的活计便开始了。

从青通河大桥到羊山矶,全程七八公里,这是朱长宏夫妇打捞江面垃圾的作业区,往返一趟需要三四个小时。

船只开出没多久,朱长宏远远地看到岸边有一些白色漂浮物,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顾月娥便放慢了船速,将船靠过去。朱长宏伸出装着长长竹竿的网兜,一网上来,原来是一块白色塑料布,旁边还有几个废弃的油壶。“岸上的保洁员用的是扫把畚箕,我们用的就是这个网兜和耙子,都是自己做的,方便打捞。”朱长宏说着,将网兜把柄一抖,垃圾便倒进了船舱。

朱长宏对记者说,江面上很少有垃圾,大多都被风吹到了岸边,被水草裹住,虽然打捞一次两次不太费力,只是一天下来,胳膊也会很酸痛。“现在还好,夏天的时候顶着太阳晒,还得穿着救生衣,人就像在蒸笼里。冬天的时候冷,江上风又大,手冻得只能放在嘴边哈哈气。”朱长宏说,相对于自己的辛苦,他更心疼妻子。因常年划桨,风吹日晒,顾月娥的手一到冬天便会皲裂、生冻疮。

“为什么不戴上手套呢?”记者指着顾月娥现在依然红肿的手问她时,顾月娥笑着说,“戴着手套当然会好些,但影响操作,不方便,索性就不戴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不碍事。”

船行半个多小时,太阳渐渐升高。朱长宏解下救生衣,脱下外套,再重新把救生衣穿上。“在江上作业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时候,救生衣一定是不能离身的,万一翻船掉到水里,会很危险。”朱长宏说着,往大腿上擦了一把手心的汗。此时,一格船舱里已堆放了小半舱垃圾。

“江面上以前经常漂着各种垃圾,江水都是浑的,鱼也越来越少。不像现在,多的时候一天也就打捞个三四百斤垃圾,一船舱都装不满,水也越来越清,我们看着心里也高兴。”朱长宏告诉记者,春夏季节游客增多,垃圾也比平常要多些,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打捞了上千斤垃圾,但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水上清理力度的加大,现在江上的垃圾越来越少,这也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世代在船上生活的渔民,他经历了长江水域环境的恶化,也见证了环境的改善。自从2016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从渔民转岗到“清漂工”,他们夫妇能为保持江面清洁、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感觉很是自豪。

临近中午,朱长宏夫妇开始逆流返行,一路也没再发现多少垃圾,只是捞到一些树枝木块。当船停在大通古镇风景区的亲水平台时,夫妇二人跳下小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尼龙袋,将船舱里的垃圾一点点装好带上岸。

处理完了垃圾,夫妇二人又跳上小船。下午还有一趟,他们要把船开回到青通河桥边上的出发点去。顾月娥甩甩手臂,放慢了划桨的速度,迎着江面的微风,轻轻地哼起小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唱着唱着,脸上也不自觉地露出笑容来。

新闻推荐

铜官区开展“筑同心展形象”统战人士志愿行活动

本报讯(张久愿周亮)3月12日上午,铜官区委统战部在阳光社区广场举行了“筑同心展形象”统战人士志愿行活动启动仪式,向志愿者...

铜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陵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