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班”:记者零距离体验基层法院工作
■ 本报记者 姜蕊
法院,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地方。在法院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3月13日,记者受邀参与铜官区人民法院组织开展的“今天我当班”活动,进行了体验。
某小区物业起诉该小区部分业主拒缴物业费,这些业主则声称所住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当事双方同意在开庭审理前先进行调解。3月13日上午,该场调解在铜官区法院的调解室里进行。与往日不同,记者以“特邀调解员”的身份参与了该场调解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物业是有一定责任的,但真正的责任方还在于开发商,建议物业方将业主的意见与开发商沟通,希望你们双方当事人在此过程中能以最佳的方式协调好。”在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作为该案件调解员的立案庭的两名工作人员说道。双方当事人同意了该建议。
“我们一般会在调解前对卷宗详细了解,同时与双方当事人提前沟通,做到心里有数,这样调解起来更有底气。”立案庭法官助理章蕾说。
在调解工作结束后,记者又马不停蹄地赶上法院的专用车,跟随民四庭的书记员何亚玲参与文书送达的工作。“今天要去的是天门镇某村,是关于一起追偿权纠纷的其中一名被告。”一路上,何亚玲向记者介绍说,此前,他们通过电话、邮寄的方式通知对方,不过均以对方拒收告终。为此,何亚玲与另一名书记员一同驱车赶往对方所在公司,将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诉状、应诉通知书等文书上门送达。由于该企业在地图导航上无从查询,何亚玲只得一路询问村民和村委会人员,不过最终被告知对方只在该村镇注册过,但并无办公地点,大伙只得无功而返。“下一步,我们将查找公司法人的联系地址,再次送达,如果经多方查找仍然无果,我们将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将视为送达。”何亚玲说。
“像这样跑空趟、吃闭门羹的现象比较常见,可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要做。”何亚玲介绍说。
记者手记
有人说,法院的调解工作是一项磨破嘴的苦差事,送达文书则是一项跑腿费神的任务。
在当日的调解工作中,记者作为一名“实习生”,亲身体验到只有将“法理”寓于“情理”,才能架起一座座双方当事人的和谐桥。在送达文书中,一路的奔波,虽失望而归,他们却并未因此而放弃。
这就是基层法院工作的一天,虽然奔波着、劳累着,却不一定有最满意的结果,但他们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守护着我们的法治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蒋洁)3月12日,铜陵文明网联合黄山、十堰、襄阳三城文明网开展的“同栽文明树,共绘绿色梦”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正式启动...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