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锚洲上芦花美

铜陵日报 2019-02-14 09:45 大字

□ 詹敬鹏

那是在芦花摇曳的季节。我背着相机,再一次走进神奇迷人的铁锚洲,去拍摄初冬铁锚洲上芦花的美丽影像。

在我的眼里,铁锚洲既有春天的美丽,又有初冬独特的景致。走进铁锚洲的深处,初冬的芦花正怒放着,远望那洁白的芦花似雪、似絮,随风飘逸在一片芦苇之上,那一条弯曲的小河流像玉带般缠绕在芦苇绿色的纱裙下。不远处的一叶孤舟静静地泊在小河中央,3只白鹭自由自在地在河边游荡觅食,随着我的走近,它们也在不断地向远处低飞去,始终跟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那盛开的芦花,随风而舞,随风而摇,漫不经心地,在风中徜徉,在风中摇曳,在风中袅娜,在风中姿色,把初冬的铁锚洲点缀得更加迷人多彩。

说起铁锚洲,群心村的领头雁古中举向我介绍了铁锚洲的形成和名字由来的传说故事。铁锚洲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有三百多年。在民国年间,长江主航道以南的河床逐年增高,到了上个世纪初,紧靠群心村江边不远的江中,在枯水季节有一片沙滩露出了水面,形状如柳叶状,狭窄而细长,而附近的渔民和上下水货运船只都常在此洲避风休整,后因有一船只遭遇风灾,故沉落船上铁锚一只。随着年代的变迁,村民们都习惯向船友们推荐沉落铁锚的洲是上下水运最佳安全避风地,“铁锚洲”也由此而得名。那时,铁锚洲上是一片白沙,每逢冬春季节,这里风沙弥漫,村民饱受沙尘之苦,加上因崩江,使土地锐减。为寻找生活之出路,同时也出于治理风沙、防洪护堤的考虑,当年的群心生产大队党支部决定开发利用铁锚洲。古书记笑着对我说,铁锚洲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群心村的老干部们。

是的,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乔华林老人告诉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担任群心党支部书记时,提出了栽树挽泥、绿化荒滩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当时,大队集体经济十分困难,大队干部通过群众摊派出树苗的办法,共筹集柳树苗1100棵,1965年农历正月,大队组织人挑肩扛到沙滩上栽植。恰逢当年长江水位较小,栽下的柳树全部成活,面积大约在200亩左右。由于柳树不怕旱涝,飞絮扬花传播种子,不久沙滩上长满了小树苗,继而形成一片片柳树林。成片的柳树有效地缓解了江水流速,加快了长江泥沙的沉积,使沙滩不断增高。至1968年,海拔高度已从7米左右(黄海高程系)增高到11米左右,面积扩大到11000多亩。柳树虽能绿化荒滩,但经济效益低下,只能用于烧柴或制作简易的家具。1968年,老支书又通过考察沿江洲区,认为芦苇销售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 据资料记载,芦苇,禾本科。生长于池沼、河岸、滩涂或道旁。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分枝稍伸展;小穗含量4—7小花。芦秆可作造纸和人造棉、人造丝原料,也可供农家编织晒席、帘、扫帚等日用品。于是,他发动群众到外地大量收购芦根上滩栽植。1969年在洲上种植芦根1000多亩成活后,逐年就地挖芦笋连根移栽扩大种植面积,还由此带动了整个铁锚洲芦苇产业的发展。乡政府和附近各生产大队都组织人员上滩栽芦苇植树,发展芦苇生产。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四季绿草如茵,野花簇簇,水草丰茂,色彩斑斓,享有铜陵最大的原生态湿地。

北宋文学家谢逸在《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这首词中写道:“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篷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这首词,好像是专为铜陵铁锚洲所作!

铜陵有一块这么大的原生态湿地,初冬时节有美的芦花铺陈,让铁锚洲的影友惊奇,纷纷赶去拍摄留影,同时,感受铁锚洲原生态的魅力啊。

新闻推荐

全市首届“最佳社区书记(主任)”、“最有价值专业社工”和“最美社区工作者”评选活动启动

本报讯(张久愿韩智勇)为深化社区治理改革,近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联合下发通知,从即日起至今年5月底,在全市开展首届“最佳...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