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承载着风土人情的新年酥糖

铜都晨刊 2019-01-10 10:05 大字

张爱东和姐姐张爱武正在制作并包装酥糖。

■ 本报记者 姜蕊 文/图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招待亲友,糕点茶盘不可或缺,对于老铜陵人而言,顺安酥糖就是这样一份承载着美味与情怀的点心。1月7日,农历腊月初二,记者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期待,走进顺安临津食品厂,亲身体验顺安酥糖的制作过程。

小环节大学问,小点心大功夫

走进顺安临津食品厂,还没来得及欣赏酥糖的制作工艺,记者便被扑面而来的香味吸引,这一味觉上的“刺激”让记者总算明白了为何顺安酥糖远近闻名了。白色的包装纸下,露出一颗颗黑色的酥糖,远远地便能闻到浓郁的芝麻香,尝一口更是甜而不腻,松软不失嚼劲。

走进生产车间,更是大开眼界。硕大的桌子上堆放着由芝麻、白糖、面粉混合好的芝麻粉,负责人张爱东正在擀制添加了芝麻粉的麦芽糖,而他的姐姐张爱武正在包装成型的酥糖。“制作过程其实就那么几步,炒芝麻、炒粉、一层麦芽糖一层粉地反复擀制,然后制作成型,最后包装。”张爱东说,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个小时,一次大概能制作600个小包装的酥糖。看着张爱东只是反复用擀面杖擀制麦芽糖,记者在征得同意后,戴上防护帽、口罩、围裙、手套,亲自上阵,体验擀制过程。岂料看着容易,做起来太难。记者尝试将擀面杖往麦芽糖上推,试了几次都用不上力。虽然在“师傅”的鼓励下,总算完成了擀制任务,但记者已浑身出汗,手上发红发疼。

吸引“回头客”,绝无“回头货”

“我们只是因为习惯了,所以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巧劲。”张爱武安慰道,随后她放下手中的包装活,和弟弟一同为酥糖的最后定型下工夫。“为了让酥糖的口感好、色泽好,我们总会按比例添加相关原材料,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从不偷工减料,也绝不会添加任何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张爱东介绍说,也正因为此,一般高温季节,酥糖生产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因为如果做多卖不掉的话,便容易坏掉。

进入冬季,特别是接近春节,顺安张记的酥糖特别畅销,不仅周边居民购买,甚至省内外顾客也会前来光顾。“如今我还在京东商城开了一家网店,生意也还不错,不过即便如此,我每天基本都是定时定量生产。”张爱东说,他们每天从早上七点半做到下午四点半,基本到那个时候都会脱销。“我宁愿少赚些,也绝不允许有‘回头货’。”张爱东说,他们生产经营至今,从未出现过“回头货”的状况。反而,因为货真价实赢得了顾客们的青睐,让顺安张记酥糖多了很多“回头客”。

传统手艺,未来如何传承

用心做好每一步、货真价实不欺客。整个采访过程中,张氏姐弟反复强调他们的生产理念,而这一理念并非一朝一夕随口想出来的,而是他们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在创办该食品厂时定下来的。“父亲16岁开始在食品厂做学徒,到后来在多个食品厂做师傅,1983年,他顺应改革开放的春风,自己创办糕饼坊,成了个体户,他几乎用了一辈子来践行这一理念,到了我们这代,自然要继续传承下去。”张爱东说,糕饼坊创办之初,除了酥糖,还有蛤蟆酥、花生串等糕点,不过随着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他们从“多面手”转为一心一意生产酥糖。

企业创办数十载,张爱东见证了一包小小酥糖的“前世今生”。“父亲将手艺传给了我们姐弟三人,我们也曾想过扩大规模,不过无奈很少有人愿意来做,就连孩子们也不大愿意继续传承下去。”张爱东说,酥糖这门手艺活虽然不那么辛苦,但很“倦人”,要么站一天、要么坐一天,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活,也正因为此,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做。

新闻推荐

让民企在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记者朱敏汪伟方文婷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