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一中校友、武大副教授来铜演讲鼓励有志青年投身科技事业

铜都晨刊 2018-07-11 10:00 大字

本报讯(记者高颉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我们国家目前的粮食生产现状怎样?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粮食生产领域多年来做着怎样的创新?日前,铜陵一中邀请该校校友、武汉大学副教授胡骏做客母校,和铜陵的学子、市民就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的话题进行交流。

胡骏现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骨干学术带头人,兼职中国生化学会农业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粮食安全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胡骏1997年从铜陵一中考入武汉大学至今的21年里,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研究水稻功能基因组、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的胡骏更比常人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胡骏追随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脚步,在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领域坚持不懈努力。仅近五年主要主持课题项目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线粒体RNA编辑与雄性不育的研究、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蛋白复合体的研究。此外,还有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以及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等。

对于普通人不大明白的专业术语,胡骏解释,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实全球粮食产量依旧不足,世界上仍然有八分之一的人受到饥饿困扰。未来世界人口也将从72亿增加到2050年的92亿,这意味着粮食需要增产百分之四十以上才能解决问题。而环境条件的恶化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都会影响粮食产量与安全。

目前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粮食作物,而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是水稻,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业的饲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从1976年起,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到2018年累计种植5亿公顷,增产稻谷超过7亿吨,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是全国科学家努力的成果,也是中国体制优势的体现。

中国对于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人真的养活了自己么?来自国家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13062万吨,其中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稻米累计进口403万吨,小麦累计进口442万吨,玉米累计进口283万吨。以国家大豆平均亩产260斤计算,要想替代进口大豆,需要7.35亿亩耕地,而当前中国耕地正在18亿亩红线上死守。

胡骏告诉铜陵的大中学生,珍惜粮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事关每个人的大事。一直以来科技创新支撑着粮食的生产,从遗传学到分子生物学到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再到最新的计算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中国一代代科学家在引领着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

胡骏借用自己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的一句话:“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鼓励有志青年投身科技事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新闻推荐

铜官区25项民生工程推进迅速

本报讯(张久愿陈晗)今年以来,铜官区各级各部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组织实施25项民生工程,各项指标推进有力。今年...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