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 堡 山

大江晚报 2018-07-04 02:30 大字

供销社宿舍门前有一条土马路,这条马路是“农业学大寨”时修的。真佩服那个年代的人,仅凭着“愚公移山”精神,硬是开山劈岭,手工修建了一条通向镇里的机耕路。

平时这条马路上的交通工具是手扶拖拉机,单缸的那种。发动时驾驶员要站成马步,用手猛摇,力气小了摇不动。特别是冬天,机油冻住了,需要用开水烫,或者用火烤热。摇响了,还要及时地把摇把抽出来,否则发动机转速越来越快,把摇把甩出来,会把人砸得鼻青脸肿。

记得最早开拖拉机的,是太平桥的刘师傅“小骡子”和茶墩的汪师傅“汪国佬”,拖拉机师傅在当时很吃香,农忙时,用拖拉机耕田,农闲时装上拖斗跑运输。经常会看到他们喝得醉醺醺的,嘴上叼根烟,耳朵上夹着烟,下坡有时用脚扶把,放空挡。还有一种和卡车有点像的大型拖拉机,八个轮子,全镇只有一台。开它的李师傅是上街队的,叫李新民,是镇上名人。他经常会把大拖拉机开回家,来去一路带人,运公粮时,人坐在稻包上。平时不装货,就把拖斗卸了,直接把机头开回去。驾驶室后轮比现在的悍马车轮子还要高,里面总是挤满了人,能坐进驾驶室,在当时是相当有面子的。爬坡时直冒烟,“突突”地响,很远都能听到。我去何湾上学,就经常坐。有时在路上碰到,满了或者忙了,不停,我们会跟在后面追,硬爬上去。

第一次开“小包车”进村的是上街的张松林(哈姥),车型和现在的桑塔纳差不多。他在铜陵矿上班,是个部门领导。一群大人和孩子,围着“小包车”跟前跟后地围观,羡慕得不得了。

除了下雨和天寒地冻,下班后,我喜欢捧一本书,沿着马路边走边看。上马路就有一个大坡,又长又陡,上去之后,就是我们全村最高的山——碉堡山了。据说战争年代,葛村商贾云集,各派势力共存于此,一个小小的山村,一共修了三座碉堡,北面的碉堡,也就是这个山头上的规模最大,在此可以瞭望全村。有时在碉堡山上玩,会异想天开,心想能否找到遗落的枪或手榴弹呢?

逛马路的人很少,那时农村人还没有逛马路的习惯。每天傍晚,除了晚归的学生和放牛娃,整条马路都是我的,很多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马路上走来走去。在这偏僻的小山村,什么娱乐都没有,除了逛马路,看看书,就是吃饭睡觉,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上坡比较长,牛走得吃力了,忍不住会拉屎撒尿,夏天,马路上有股热烘烘刺鼻的尿骚味。

开始有自行车后,下碉堡山的大坎子,是那些男生展现车技的地方。胆小的女生不敢骑,下车推着走。有几个调皮捣蛋的男生,看见她们这样会更起劲,故意不踩刹车,甚至放把,风驰电掣般从她们身边穿过。

站在碉堡山上,眺望黄昏下的小村,炊烟袅袅,朦朦胧胧。一阵阵山风习习,带有隐隐的花草泥土香味,沁人心脾。草丛中,无名的小虫此起彼伏地吟唱,宁静自然,让人心旷神怡。

□ 杨小青

新闻推荐

6月铜陵猪肉价格环比上涨3%

本报讯(何美玲记者郭月红)近日,市民刘大姐提着篮子来到人民菜市场,她买了两斤排骨,花了45元,“5月份排骨只有20元每斤,现在卖到...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