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安晚报》

新安晚报 2018-05-25 10:32 大字

□王唯唯(安徽省文化馆原馆长)

我与《新安晚报》的渊源很深,从创办至今,25年来记不清写过多少文章。

《新安晚报》创刊那年,我在铜陵市郊区文化馆工作。因为热爱文学,多次给《新安晚报》副刊投稿,引起了马丽春老师的关注。在近小半年投稿之后的1993年5月28日,马老师发表了我的散文《家住铜陵》。第一次看到刊有自己名字的文章出现在“人生百味”副刊上,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这样一个工作在最基层的无名之辈,能有机会在省级晚报上发表作品,那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啊。打那以后,我开始订阅《新安晚报》,就是为了阅读副刊过瘾。同时给副刊写稿,我乐此不疲。

1998年7月的一天,顶着炎炎烈日,我和马丽春老师第一次在报社副刊部见了面。我既紧张,又忐忑,大汗淋漓。马老师笑着说:“哦,你就是王唯唯啊,我和我们总编都觉着你是个女的。”她的一句玩笑,一下子消除了我的紧张不安。接下来的聊天中,马老师告诫我:“要多读书,多体验生活,不要急着写。要多看多想,然后慢慢写。”这样的鼓励和指点,让我心里暖暖的。由于马老师还有一个会议,她介绍我认识了黄从慎老师。由于不熟悉,都是黄老师问一句,我答一句。见我一头汗,黄老师特地跑到楼下给我买了一根冰棍。在送我下楼时,黄老师说,“今后有好作品就寄来,不管是寄给马老师还是我都行。”

2001年9月,我从铜陵调回合肥时,《新安晚报》已迁到安庆路。我又一次拜访了马丽春老师,可惜那次没见到黄从慎老师。也就是那一次,我带去了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人生散墨》。我恭恭敬敬地交到马老师手上,说这本散文集里的大多数散文都已经在《新安晚报》上发表过。

《新安晚报》影响我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两个例子。其一,去年我去庐阳区给一个单位排节目,在区文化馆的同志介绍我后,那位负责人看看我说:“您是在《新安晚报》上常写文章的王唯唯吗?”我说:“是啊。”他高兴地说:“我老看您的文章,今后有需要我帮忙的说一声。”其二,我所居住的剧团大院门前有一卖卤菜的大姐,一天去她摊位买卤菜,见她正低头看报,走近一瞧,是《新安晚报》,而且巧得不能再巧的是,那天晚报发表了我的《朗读者》。从此,我和那位大姐相识了。此后,只要我在晚报上发表了文章,只要她看见我,她都会说报上又发你文章啦。

很多年来,已经有了这样的习惯,每每写出新作时,总是会自问:能不能先发给《新安晚报》看看?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副刊,是读者、作者和这个报纸最有感情、也最能产生感情的地方。不仅如此,一个好的副刊,也是最能体现一家报社文艺水平的地方。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及时,有时甚至要争分夺秒来报道;而副刊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时效性要求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既可以有要求真实的人生百态,也可以有情理兼到的文史小品与语言锐利的杂文短稿。自然这样的副刊,对报纸而言,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所以好的副刊,是最能体现一家报社的办报水平的。也正因为如此,数量、质量一直保持几十年不变的副刊,为数不多,《新安晚报》的副刊便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一个好的副刊的魅力,也是其他版面没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年办报宗旨坚持不容易,让人充满敬意。现在我已经退休了,阅读《新安晚报》就成了我的精神早餐。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楼从报箱里取出报纸,泡杯茶,点根烟,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看。当然,作为重点必看的内容,就是副刊“城事”。我是一个有四十多年“文龄”的老文青,在我看来,阅读文学作品,几乎可与衣食住行并列。

行文至此,回忆起和《新安晚报》编辑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心里满怀着由衷的感恩,这种感恩,是一条绵延不断的温暖清流。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和写作者,借晚报创办年之际,说一声谢谢!

新闻推荐

在2017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综合考评中 铜官区居全省县(区)第四

本报讯(张久愿张家宏)记者从铜官区发改局获悉,省政府日前通报2017年度全省重点项目工作考核结果,铜官区综合考评成绩在全...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