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双手“激活”青铜文化让铜艺从“国之重器”走向“寻常生活”

安徽商报 2017-09-23 10:28 大字

[摘要]让铜艺从“国之重器”走向“寻常生活”

长在“铜都”,志在艺术,郑东平这辈子注定成为一名“铸铜人”。凭借独步业界的传统铜艺制作,他成为中国传统失蜡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件件“国之重器”被成功复制,有些作品还成为了“国礼”。他希望,铜艺既能作为文化传承,又能作为文化产业在寻常生活中出现。城市雕塑、建筑装饰、生活用具,一件件作品承载的文化和美感是他想传播出去的艺术理念。

曾制作北京奥运会“国礼”

郑东平创办的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位于铜陵经开区,从大门到他的办公室需要经过两间陈列馆,这里摆放着公司的各种得意之作。从“国之重器”的各种青铜器复制件,到现代铜艺雕塑、摆件,犹如进入一座小型的铜文化博物馆。

“我在天津美院学的是设计,但是因为我们铜陵本土的铜文化,所以对铜艺特别关注,后来大力推广铜文化,借这个契机,我这辈子就与铜结缘了。”而在此后的发展中,让郑东平声名鹊起的是一门中国传统的铜器制作技艺“失蜡法”。“90年代末,有幸能够接触到一些整理传统铜艺文化的专家,经过反复实验掌握了这门技术。”由于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散发活力,郑东平获得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失蜡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同时,承制大型博物馆青铜器仿制、复制成为他和公司的主业。在该公司的画册上,你会发现诸多如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青铜器、国博四羊方尊等耳熟能详的文物仿制品,古法制铜就是秘诀。

让郑东平最为知名的作品要数2008年安徽省政府赠送给北京奥运会的大礼——春秋鉴,至今还摆放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大道上。“当时奥运会的标志是一方印,我们制作一尊青铜鉴,就将‘印鉴\’的意思给表现出来了。”郑东平表示,青铜鉴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器,十分符合奥运的盛大规格。与此同时,郑东平公司的青铜方鼎还被作为奥运的第一档次礼品送往世界各地,鼎底的“中国铜陵”印字,也让铜陵这座古老的铜都为世界所知。

努力让铜艺走进百姓生活

47岁的郑东平已经在业内经营20多年,他明白,“国之重器”固然厚重,但是要让铜艺为寻常百姓触摸,需要让它“轻松”一些,现代创意必不可少。“从目前来看,铜艺能够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城市雕塑。”郑东平认为,随着老百姓的审美水平和需求越来越高,城市雕塑的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奥运会的时候,北京就有一座铜雕公园,我看到后就有个想法,能不能在我们铜陵做。 ”郑东平说,当时他想到的创意是以“国际艺术营”的方式将世界各地雕塑家的作品搬到铜陵来。“这种形式出现在二战后的西班牙,就是艺术家集中在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去创作,邀请学生、市民一起来参与、讨论,形成一种城市生活中的艺术气氛。”

2010年和2012年,经过郑东平各方联系,铜陵举办了两届国际铜雕艺术展,一共有70多件来自全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永久留在铜陵翠湖水畔。“国外的很多艺术家都很支持,比如瑞士的一位雕塑家,它的作品小样在欧洲市场已经达到130万欧元的价值,而给我们的使用权只有4万元人民币。 ”他认为,多一点这样的交流对国内的城市雕塑建设是有好处的。

“我们现在城市雕塑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表现民俗可能出现最多的是‘挑扁担\’,全国各地都这样,这是一种资源浪费。”郑东平有些遗憾地说,即使是一些十分有品格的雕塑,如果周边环境不搭调,也会被“减法”,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在郑东平看来,现在更紧迫的是让青铜文化或者是铜艺文化为更多人所知,这是铜艺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铜陵有很古老的采矿冶炼历史,我希望能够通过文化产品承载,被更多人知道。”目前,他正在与相关出版机构联系,有意将自己对青铜的研究和解读用出版物的方式展现。

武鹏马翔宇文/摄

匠人说

我们现在城市雕塑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表现民俗可能出现最多的是“挑扁担”,全国各地都这样,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得意之作

2008年安徽省政府赠送给北京奥运会的大礼——春秋鉴,正是出自郑东平之手,至今还摆放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大道上。

新闻推荐

健康服务送上门

9月19日下午,铜官区凤凰山社区卫计办联合卫生服务站医生上门为流动人口建立健康档案。为让流动人口享受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连日来,该社区卫计办联合卫生服务站为流动人口建...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