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来我家
□周筱青
记得那还是2006年2月发生的事,这事说来话长。全国两会期间有一档节目叫《小崔会客》,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那年节目要求,是由各省委书记带一个节目到现场,我们安徽省觉得铜陵市均衡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就将这个节目落到了我们市。教育局在几所中学筛选,最后初定5个家庭,我们家也有幸列入其中,因为儿子的出类拔萃。市领导也十分重视这件事,接见我们5个家庭审核后确定了2个家庭,作为入户调查对象,我们家又有幸其中。而易中天教授是以义工身份来铜陵作调查的。儿子对他的情况是熟知的,因为儿子自小学开始,就爱看《百家讲坛》,他的《品三国》,自然是听了的,对他本人也有一些了解。
来的头天晚上,我和爱人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易中天从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就一举成名了。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头一遭呢。想想这样的大名人来咱这小窝,真是欣喜不已,同时又担心出差错。一晚上在忐忑激动中度过。
28号上午9点多,好几辆车开进小区,我在楼上看见市领导和教育局长陪着易中天,由儿子学校徐校长引进家门,好几架摄像机跟随其后,央视也跟踪报道。一进门我们便迎了过去打招呼,他环顾四周,握住儿子的手,操着一口湖南口音说:“嗯,不错,达到小康水平了,你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是的。”“你爸妈两人住一间,你一人住一间,待遇比爸妈好哟。”他诙谐的开场白,让我们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接着便坐到沙发上,和孩子攀谈起来,他的谈吐如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就跟拉家常似的,轻松自如。说到均衡教育,儿子说:“自打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家就是抱着就近入学的原则,直到上初中时,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他饶有兴趣地说:“哦,我喜欢讲故事,更喜欢听故事,说说看。”儿子说:“我们这儿有个十中,初中部,里面有个外国语学校,师资各方面都不错,我原本户口就在那边,后来我们家搬迁了,户口也一直没迁,直到我小学快毕业了,才迁过来。因为十中那个班可以通过考试录取的,爸妈想我定能考上,就是路有些远,考不上就上四中。因为只考外语,我那时没学课外英语,结果还真没考上。妈妈有些不甘心准备找人,我坚决反对,最后妈妈随了我,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哦,有点意思,怎么说呢?”“四中的特长是计算机,我从小就喜欢,不久前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一等奖了呢?其实我们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好坏之分。”他一直注视着儿子,连连点头说:“不错不错,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看来你很优秀,你平常都有些什么爱好啊?”“我喜欢看书、写诗、朗诵、唱歌……”“哎呦,看来你的兴趣蛮广泛的,还喜欢写诗,我平时也喜欢写写,能看看你的大作吗?”儿子起身去房间找,他也跟着到了房间,坐在了床上。儿子找出一本自制的册子(当时央视记者拿走了,后来没了踪迹,有些遗憾),正好暑假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将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或诗歌,配上插图制成小册子打印出来,儿子找出后与易教授一起边翻看边讲解,易教授认真聆听,并连连夸奖:“不错不错,既然你喜欢朗诵,来一首怎么样,让我欣赏欣赏。”儿子立马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易教授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读得好!抑扬顿挫,普通话很标准,比我强多了,哈哈……”他们还聊起了《百家讲坛》,《品三国》的精彩讲解,十分尽兴,以至于超出了预定的时间……儿子拿出《品三国》书,让易老师帮着签名。他笑着说:“既然你这孩子喜欢诗,那我就将我博客里的一首《西江月》赠与你:“故国当年赤壁,小楼昨夜秋风,一江春水任西东,总是南柯一梦,曲径落英待扫,长河晚照当红,你方冲浪我登峰,中国仍需感动。”而这首诗也是易教授此次来铜陵留的唯一一首,其余签名都只有三个字。(这也是我后来去电视台寻找易教授来家时的资料,听随行记者说的。)
易教授平实风趣的话语,贯穿整个谈话,让人轻松愉悦,丝毫没有压力,之前的担忧似乎都成了多余。如果没有摄像机跟随,根本就不知道为了节目而做,就像很熟识的朋友在聊天,在闲谈,这大概就是一个学者的风范吧!
新闻推荐
星哥导读:开车时不小心蹭了他人的爱车,“肇事者”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留下一张小纸条,主动承担责任。被蹭车主感动之下坚持不追究,还要与他交朋友。一张小小的纸条,让原本商量赔偿事宜的小摩擦,变成了一场...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