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攻坚短板 绿色蝶变——铜陵市走出工矿型城市“创森”特色之路

铜陵日报 2017-08-28 13:27 大字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黑砂河下游三期整治工程树绿草青、河水明净,环境优美。该工程是铜陵市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地块内的地貌,在沿河两岸及道路上建设了平面湿地、梯形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雨水系统技术单元,有效改善了沿河两岸生态环境,提高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本报记者过仕宁摄

■本报记者刘洋

举目远望,满眼青翠;流连城乡,移步换景。

如今的铜陵,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绿树融城,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处处可见山青水碧入画屏的美景。

近年来,随着铜陵市持续不断地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一场绿色蝶变在铜都兴起,“丹桐故里、森林铜都”更加生机盎然。

举力创森,拥抱绿色愿景

作为一座工矿型城市,铜陵曾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框架,导致工业区与生活区交叉,近水靠城的工业布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铜陵城市和铜都百姓的绿色愿景越来越强烈。

顺应百姓期盼,201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决定。2015年1月22日,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召开,正式吹响铜陵市“森林增长”和创森的冲锋号,明确至2017年6月森林覆盖率等40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城市梦想,也是不竭追求。面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铜陵给出了自己的“答题方式”。

在推动上,举全市之力,成立了高规格的创森指挥部,层层签订责任书,优化资金安排,广泛动员宣传。在定位上,高起点编制《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2015-2024)》,确立了“一核、一星、两屏、三廊、多带、多点”的总体布局;同时立足于泡桐资源丰富和独有的凤丹、泡桐文化特色,确定了“丹桐故里、森林铜都”创森理念,打造具有铜陵特色、极富文化品位的森林城市。在举措上,围绕“一个规划、三大工程”具体开展,推进森林三上(上公路铁路、上江河湖滩、上废弃矿山)、四创(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园游园、进学校医院)。

铜陵绿色发展换挡加速。

创新决胜,难点变成亮点

年年义务植树,无山不翠;岁岁绿化造林,有岭皆春。

现在来到青山石料厂的废弃矿区,入眼是漫山绿景。如果不是市创森办工作人员拿出矿山修复前后对比图,很难将这里与裸露“脊背”的废弃矿区联系起来。“这里的矿山植被修复成效,受到了国家林业局专家的充分肯定。”该工作人员介绍说。

作为工矿资源型城市,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面对生态建设短板多、欠账大、整改难的实际。为此,铜陵市在推进过程中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将一个个生态修复的难点变成了城市绿化的亮点。

在废弃矿山植被修复上,仅青山石料厂矿山和大冲石料厂矿山的废弃矿区植被恢复项目面积就分别为396亩和144亩,2014-2016年铜陵市又组织开展了“三线三边三小”矿山裸露山体环境整治,修复的破损山体累计达1.5万亩。

在黑臭水体整治上,开展了黑砂河、七坝沟和幸福渠三大水系治理工作,如今“黑砂河”变身“清水河”,昔日“龙须沟”摇身变绿洲。

(下转A5版)

新闻推荐

城市绿化队:日夜奋战为创建添绿增彩

■陈淑静徐正义今年56岁的张德明是一名绿化养护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管辖内的绿化带循环走动,补栽苗木、修剪不够整齐的植物,或拾捡灌木丛中的枯枝败叶。8月22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样戴着...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