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 产业发展 绿色生态 美丽宜居郊区如火如荼全景打造全域建设特色小镇
亲水平台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景点。创建让古镇焕发新貌吸引更多游人。“法润郊区·德法同行”论坛现场。正在施工的特色小镇电线电缆下地工程。
日前,在郊区召开的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推进大通特色小镇建设又放在了突出位置。据介绍,自郊区大通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以来,郊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大通古镇国家级4A旅游景区为基础,紧扣“长江古驿,江豚小镇”主题,围绕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大通特色小镇总目标,通过深化细化具体建设方案,明确各阶段任务分工,全域打造中国特色小镇。目前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澜溪书院、和悦洲健身步道等项目工程,景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各项建设稳步推进,环境明显改善,业态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初现雏形。
郊区注重多方协作,强化组织力促创建。及时成立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下设四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建立分级推进、周调度、月督查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问题。10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高水准设计团队,精心规划编制拟定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通镇特色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细化落实三年目标任务,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等工作。积极编制计划,提前审定印发了《大通特色小镇2017—2019年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具体项目、投资数额,进一步依托“江、湖、河、洲、山、文”六大要素,大力推进“3651”行动计划,即通过三年时间,实施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提升、民生改善、文化保护六大工程,建设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基本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特色小镇目标。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郊区还健全了景区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内设机构。进一步强化了要素保障,坚持政策倾斜,确保资金投入,积极把大通特色小镇建设列入2017年市城建计划,筹措8000万元建设项目资金。同时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编制完成了小城镇建设项目入库申报,共入库28个,额度达6.59亿元。
同时,郊区积极挖掘大通古镇文脉和优质的禀赋资源,谋划文化产业,确立文化底蕴提升通道和品牌战略。加快了特色小镇影视产业培育,以产业发展汇聚人气,目前大通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园已吸纳企业(工作室)49家,今年1至7月份就实现营业收入4900万元,上缴税收240万元。依托活动加强景区推介,先后举办了“游大通古镇”、全国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大通古镇名气。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郊区注重厚植底蕴传承历史文化。邀请市文物局及文保专家对大通镇域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摸底,确定不可移动文物19处。制作了非遗纪录片《拾遗》,广泛宣传了大通古镇古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一步,郊区将加速打响特色小镇品牌。注重业态创新。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提前做好江豚公园、民宿酒店等项目规划,着力打造水上运动、自然休闲度假和祈福禅修等旅游综合体,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注重景观提升。积极实施景区亮化、杆线迁移和祠堂湖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努力提升特色小镇“颜值”。注重历史传承。加强对大通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和展示,推进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建设,布展大通历史文化主题馆,努力把静态的历史和书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体验、真实的感受、鲜活的画面。该区还将以国际化发展为空间,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产业特色化为动力,以“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推动、文化提升、跨越发展”的系统思维和智慧海绵小镇的建设理念,通过全要素聚集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大通模式样板效应,在三年内建成主体定位鲜明、建设风格独特、生活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成熟的中国特色小镇。
实现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自2015年铜陵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郊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围绕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升级版的目标,区文明委常务班子靠前指挥、定期调度,“周考核、月测评”从未间断,并逐步向远郊覆盖延伸,坚决遏制反弹回潮现象,实现了创建工作的常态长效。
今年以来,郊区结合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验收,着力培育文明新风尚、凝聚发展正能量,聚焦薄弱环节、薄弱路段、薄弱时段,按照“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建设三个城市”总要求,聚焦重点、对标提标、精准发力,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上,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创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好人之城”建设,广泛弘扬好人精神,扎实开展好人表彰、“六进”巡讲等活动,引导广大干群感悟领悟、见贤思齐。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上,广泛评选各级文明家庭和孝老爱亲模范,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覆盖城乡的网格化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嘉奖、回馈制度。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注重历史传承,加强对大通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和展示,把静态的历史和书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体验、真实的感受、鲜活的画面,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楼道、广场文化墙建设,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上,推进城乡一体,加快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打造乡村魅力板块。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智慧郊区”建设。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持续开展夏季百日攻坚活动,让城区更整洁、更干净、更宜居。以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严格督导促落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实行创建任务落实情况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责任、目标考核相挂钩,做到“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点评、一月一通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要求,拧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
强化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今年以来,郊区突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主线,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进平安郊区建设,为建设幸福美丽新郊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郊区坚持以法治促发展,出台人才工作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制度法规,建立区委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体系,管党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法治保稳定,积极探索法律顾问、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案件审理模式,推行行政复议“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打造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法治宣传模式。坚持以法治惠民生,建成法治超市4个、司法行政服务站4个、司法行政工作室35个,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40个、区级行业性调解中心4个,调解各类纠纷矛盾148起,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郊区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区”、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郊区还结合实际,不断强化平安建设合力,先后开展了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整治、大巡逻、大投入、大回访“七大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区首场平安建设文艺汇演、平安建设助推美好乡村建设、法制郊区建设村长论坛和“法润郊区德法同行”论坛,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突出综治特色。依托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建立了郊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郊区商会调解中心,推动多元化解,构建联动机制。在开展“治安巡逻、矛盾化解、群防群治、共创平安”专项活动基础上,组建了首个以“中国好人”名字命名的“汤增宝志愿者协会”,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形成了品牌效应。注重探索创新,不断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建成了区级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建立了综治视联网和综治维稳信息平台。积极做好综治专项工作,对29家学校幼儿园中有餐饮服务的13家食堂进行了食品安全检查,深入开展打击传销专项宣传活动,开展无照经营查处专项整治行动。运用郊区平安网、社区QQ群、手机短信服务等平台,及时普及综治知识,发布创建动态;针对地处城乡结合部、飞地较多的特点,利用QQ群适时发布治安形势,及时回应居民诉求,有效发现和化解矛盾隐患;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及时发布告知各类信息。
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
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
今年以来,郊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经济持续健康平稳运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步。
郊区结合“双招双引”,持续扩大招商引资。建立了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工作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项目队伍,进一步提升招商精准度,组织外出专题招商活动19次,拜访浙江同景集团、北京凤凰传媒等企业和行业协会43家,接待客商49批次,与深圳铁汉集团签订总投资20亿元的大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积极参加中博会暨徽商大会,丽景小镇、九华湖休闲渔业旅游等4个项目成功签约。
郊区注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深入推进工业技改,先后开工建设皖能发电机组供热及超低排放改造、铜山矿业技改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有色金翔废杂铜拆解、海螺粉磨机节能技改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转变,积极开展铜陵市首家整区推进家庭农场基础台账试点工作,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示范家庭农场6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家,新增家庭农场5家。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限额以上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亿元,同比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3︰77.8︰19.9转变为3.7︰71.9︰24.4。
郊区不断提速增效园区建设。“圈区管理”园区企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彰显,上半年实现国内废五金拆解11.4万吨,销售贸易额达15.9亿元。大通工贸园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完成项目立项、路网规划选址、新建路和民兴路地勘及方案设计工作等项目前期工作。私营工业园加快转型步伐,和悦江南众创空间项目已建成,新动力网络传媒公司等11家企业入驻,莱特电子等项目加速推进。大通影视产业园继去年获得省级影视拍摄基地后,今年又荣获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优秀园区(基地)。
郊区还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实行区领导认领和协调调度重点项目周报告制度,协调督促项目60多个,带头协调解决项目、企业实际问题。积极发挥金诚“政银担”“税融通”等融资担保平台作用,拓展融资渠道,三佳变压器正式在国家中小企业股转中心挂牌,成为今年铜陵市首家成功挂牌“新三板”企业。
卫生计生工作
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上见成效
今年以来,郊区围绕“关注一孩家庭、服务全面两孩、严控多孩超生”思路,突出人文关怀、利益导向和宣传引导,加强计生基层基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推进计生服务管理改革。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2%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0以下。
去年以来,郊区针对计生政策调整完善的新形势,计生工作在全省考评中取得好成绩,以全省城市区考评第四名(裸分第一名)的成绩,连续两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在全市计生年度综合考评中,取得全市第一名,连续五年受到市政府通报表扬。在工作中,郊区加强日常督查指导,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督导,现场解惑释疑。对乡镇办等单位开展调度考核和经常性督导,严格计生目标责任制考核,规范各类信息平台使用,促进基层计生工作均衡发展。在39个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市民化服务。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及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强化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巩固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等流出人口相对集中的省际单位双向协作关系,落实双向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发挥福建石狮市、上海市松江区、浦东新区等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纽带作用,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存发展权利,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开展了流动人口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抽样工作,为国家卫计委正确评判流动人口形势提供依据。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落实奖扶、特扶和长效节育三项制度,发放奖励扶助资金近120万元,兑现长效节育措施奖励、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各类奖励近200万元。建立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落实“三对一”帮扶措施,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特殊家庭得到全方位帮扶。深入开展“幸福家庭·生育关怀”行动,用好人口基金专项资金。开展助学成才等7个救助项目,救助计生困难家庭2169户,发放专项资金15.38万元。创建家庭发展服务中心,首批试点单位金苑社区、大院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授牌,满足居民生活指导、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就业培训等各方面服务需求。推进医养结合在金苑、隆门社区的创新试点工作,签约率达50%以上。5家乡镇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8.4%,老年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62.8%。妇幼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管理网络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管理网络全覆盖,实现卫生计生数据资源共享。扎实开展孕妇产后上门访视和托幼园所儿童体检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面完成妇幼疾病筛查年度任务。突出做好高危孕产妇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孕前、孕期和出生后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监测。落实节育措施和药具管理服务工作,规范避孕药具管理,积极推行知情选择,畅通药具发放渠道,建立包保育龄妇女月见面制度,杜绝发生非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现象。
本版稿件、照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杨纲要采写、拍摄
新闻推荐
勇做排头兵 打赢攻坚战市住建委压实责任日夜奋战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集中对行道树树池内绿化进行补植。凌晨四点开展园林绿化抗旱保苗作业。城市绿化带内增设公益广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班加点推进铜都大道整治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工人...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