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清真餐饮撑起脱贫致富半边天
张家川:清真餐饮撑起脱贫致富半边天
本报记者 牛彦君
通 讯 员 窦亚龙 马小龙
6月中旬,北京市酷热的天气让马志武感到烦躁,而一想到儿子马辉快要参加中考,更是焦虑得坐卧不安。在北京打拼近二十年后,跟着他在北京生活学习了8年的儿子将要参加2015年度北京市统一中考。
为了让孩子跃龙门,8年来,马志武每年仅在马辉的学费这一块的开支就超过3.6万元,这些钱全是马志武靠着清真餐饮一笔一笔挣来的。
“我初中毕业后,就来北京经营清真餐饮业。那时候总认为学习不重要,但是在北京呆久了,才发现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我发誓,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有文化。”马志武在北京安德路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清真餐厅,年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
过去一提张家川——穷,没文化!上世纪80年代,张家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最高的楼房只有四层小楼,全县超过六成的农户为贫困户。全县从东头数到西头,也没有几个高中毕业生。
如今变了。靠着清真餐饮服务业,昔日“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的张家川农民,走出乡村,进城创业,带动就业。1980年从北京、武汉等地起步,张家川人把清真餐饮开遍全国,截至2014年底,张家川发展域外清真餐饮经营店10023家、宾馆615家,从业人数达到5.1万人,创收8亿元,占群众总收入的51%,清真餐饮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的首位富民产业。
凭借清真餐饮服务业,近一半的张家川农民走出“农门”迈进城门,穿着布鞋走进一线城市创业,拿着存折银行卡“衣锦回乡”。“我们农民外出做餐饮服务,练了胆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整个人、整个家族的气质都得到提升。”张家川县一位清真餐饮创业成功人士说。
从皮毛贩子到掌勺厨子:市场感觉敏锐的张家川人实现了华丽转身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2.9万人,占总人口的70%,是目前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黄土高原上典型的沟壑梁峁,把全县能够丰产的耕地“划”得稀稀拉拉。十年九旱,天灾频发,30万农民基本靠天吃饭。
20世纪80年代,为了能吃饱肚子,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张家川人走出家门,进入全国“劳务大军”行列,下广东,上新疆……
张家川人勤劳、朴实、聪明、能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市场对皮毛的需求大大增加,张家川瞅准了市场空缺,深入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云南等地,收购皮毛,贩运到张家川县龙山镇,再转到河南、温州等地。十多年的光景,张家川人实现了由单纯务工向经商创业转变,赚了他们的第一桶金,张家川县龙山镇也一度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大皮毛集散地。(转2版)
(接1版)
从木河乡坪王村,骑自行车走小路,不到15分钟就到龙山镇。当年,坪王村二组的马德胜,天蒙蒙亮的时候,在家喝着凉水吃完干馍,就骑着二八加重自行车从庄里往龙山镇赶。一到集市,车子还没停稳,就被客商从车子上拽下来,拉到生意圈子里去谈皮毛价钱。“那时候的红火劲儿,现在想起来都是美的。从上街道走到下街道,就能净落二三十块钱。”曾几何时,马德胜的生活开销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撮合皮毛生意抽取一定的佣金维持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张家川县皮毛经济的中心地位有所动摇,龙山镇皮毛之乡的辉煌有所褪色。部分积累了创业资金、思想观念转变较快的群众,又一次踏上寻求转型发展的道路,他们很快发现,我国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清真餐饮服务业少之又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88年,马德胜不做皮毛生意,去北京开饭馆了,这在当时龙山镇的皮毛贩运圈子里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皮毛贩子们一边做着生意,一边谈论着外面的世界,猜测着马德胜会不会“赔”得一塌糊涂。马德胜就这样淡出了皮毛行业,加入张家川在外经营清真餐饮业的“面一代”。马德胜起初的面馆规模不大,利钱也没有做皮毛生意来得快,一年下来,挣个两三万元也算是正常。在那个万元户还比较稀缺的年代,两三万元的年收入,让马德胜身边的许多从事皮毛贩运的朋友动了心。之后,木河乡坪王村、龙山镇四方村村民马生龙、马海云、马登宵等人就紧随其后在北京创业,张家川“面一代四大金刚”的故事慢慢开始在坊间传开。“面一代”开办的西北清真拉面馆,取得了很大成功,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亲走上了从事清真餐饮服务业的发展道路。
张家川经营清真餐饮业的人,按照“离家出走”年代的远近,大致可分为两代,马志武是本世纪初踏上北京的地面儿,所以他和他的朋友圈算作是第二代。第二代更明显的特征是,扩规模、重教育。
如今,“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从单纯的饭碗到富民产业:县上果断抓住打造清真食品王牌的大好机会
一个县拥有巨大的产业基础,又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风情是幸运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就具有这样的双重“身份”。
2009年9月,张家川县委书记刘长江针对富民产业进行密集调研时指出,清真餐饮服务业市场广阔。要抢抓清真餐饮服务业进入到革命性变革时期和城乡人民生活饮食习惯社会化倾向的有利机遇,打造清真食品王牌,把清真食品天然品质、清真品格的优势与回民善经商,尤善经营餐饮和食品的传统习惯有机融合起来,认真研究清真餐饮服务业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发展成让各族群众吃得舒心、放心的精美食品。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对策举措,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张家川县扶贫开发进程。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张家川县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和资源传统优势,以及穆斯林善经商、重养畜、长餐饮的特点,将发展三大富民产业作为双联行动的有力抓手,全力推进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全国100座城市中,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1万户,带动10万人就业致富)。
全县人民奔走相告:三大富民产业,才是治疗张家川贫穷落后的对症良方!回族人做清真餐饮,一定有出路!也有人担忧:100座城市,1万家餐厅,10万人就业致富,能行吗?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业人口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余人,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4亩,人多地少,高寒阴湿,农业产出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张也固是最早一批来到武汉创业的张家川人。他家,川地不到3亩,山地不到5亩。来武汉之前,张也固寻思着勤劳致富,每天在地里精耕细作,然而年复一年换来的是勉强的温饱。靠天吃饭的日子,让张也固尝尽了口头。“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但是就算苦中干,看要怎么干。”家徒四壁的生活,让张也固寒了心,隔壁乡镇靠着清真餐饮发家致富的朋友,让张也固红了眼。2010年夏天,帮着家里收完最后一畦小麦,张也固一咬牙,拿着家里仅剩的500元钱,偷偷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三年过去了,当张也固和朋友一起走出兰州中川机场包车回乡时,他感到莫名的激动。创业之初的艰难,让张也固痛苦过,但是与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比,张也固觉得当年的“离家出走”是正确的,如今的生活是有盼头的。
就在张也固奋力在武汉打拼的时候,张家川县川王乡西崖村小伙子马志国开始了在北京的奋斗。洗碗、配菜、炒菜、拉面、传菜、点菜……每一样活都干过一遍之后,马志国在北京一家当地清真餐饮连锁店升职成为大堂经理,月薪1万元。类似马志国这样的小伙子,越来越多。
张家川县提出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后,全县在全国各地从事清真餐饮业人群呈井喷式爆发。据县劳务办主任马德介绍,2012年他带着劳务办的干部每个乡每个镇、挨家挨户统计,结果全县一共有3960户人从事清真餐饮业。到了2013年再次统计时,域外共开设清真餐饮店已达到10023家,至2014年增加到1.3万家,而截至2015年5月,全县已经有1.5万家清真餐饮店。
“井喷式的爆发,出乎意料之外。当年县上提出‘百千万\’工程时,我作为劳务办主任,心里没底。2012年之前,许多群众对清真餐饮还抱着观望的心态。后来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扶持政策的增多,还有创业成功人士返乡现身说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群众动心了,于是张家川清真餐饮业的就业人群井喷了。”
如今,在“面一代”和“面二代”的带动下,思想解放的张家川群众开始大踏步走出家门,前往各地经营清真餐饮业。从卖拉面到卖饼子,从卖炒面到卖凉皮,张家川人经营的清真食品大店小铺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崭露头角,一个产业的雏形逐渐形成。
从富民产业到***战略:做大做强的背后是群众增收渠道的精准拓宽
2014年11月,北京。张家川籍部分在京创业人士围绕如何做大做强清真餐饮服务业召开座谈会。会上大家公认的一个道理就是,30多年的创业实践证明,适合张家川大部分人创业致富的主要有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和皮毛贩运加工业三大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真餐饮服务业。张家川的清真餐饮服务业做大做强了,势必会带动更大一批张家川人就业致富。在这群创业人士的眼里,他们就是靠着清真餐饮脱贫致富的,所以清真餐饮与对张家川实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家川县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的意见》的出台,让张家川群众开始认可清真餐饮服务业的巨大利益。这是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在推动清真餐饮帮扶群众方面作出的贡献之一,也是张家川县委、县政府为当前***打造良好产业基础的一个有力措施。”张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中奇介绍,在张家川县提出“百千万”工程之后,相继成立了县就业局和清真餐饮服务业协会,在从业人员较多的北京、兰州、武汉等大中型城市设立分会和驻外办事机构,为该县群众发展清真餐饮业提供指导服务。
据介绍,张家川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清真餐饮服务业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等。积极协调财政、公安、计生、教育等部门,及时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流动人员户籍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合力推动清真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每年表彰奖励在清真餐饮服务行业有突出影响贡献的青年,给予其一定的荣誉,鼓励引导更多群众从事这一行业。制定了“两免一补”的扶持优惠政策,即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免费注册清真餐饮品牌;对达到“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食品简介、统一店面牌匾”的“四统一”要求的清真餐饮经营店给予1万元的补助资金;紧紧依托“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资金短缺的群众,每户给予5万—10万元的信贷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的群众从事清真餐饮服务业,共为1998户发放担保贷款9362万元。整合人社、扶贫等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伊香拉面师”品牌培训,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班,在中心村设立教学点,开展基地式培训;利用穆斯林聚礼日、逢集日等特定时间,通过现场演示和发放教材等,开展流动式培训;通过致富带头人帮带、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开展带动式培训;依托大中专院校,聘请专家,开展委托式培训。对成绩合格的学员免费颁发职业资格证,并推荐安置就业。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400余期,免费培训5000余人,为2839人发放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培训,在清真餐饮店打工的学员年收入5万元以上,独自创办餐饮店的年收入10万元以上,85%的学员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入股或独自经营的方式,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规模,积极引导整村整乡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先后形成了木河乡庄河村、龙山镇四方村等45个拉面专业村,马关乡马堡村等10个宾馆专业村以及烤饼、烤肉等一批专业村。注册成立了张家川县清真餐饮服务业网站,编印了《张家川清真食品宣传画册》《张家川伊香拉面师培训教材》等宣传手册和光盘,大力宣传创业技能、维权常识等知识。积极联系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张家川县扶持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先进典型,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还编印了《张家川县在全国各大城市清真餐饮重点经营户》手册,方便全国广大穆斯林就餐住宿。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纵深推进,“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张家川要致富、清真餐饮服务业是出路”,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育产业促增收的共识。
在张家川县清真餐饮服务业日益兴盛之际,2015年,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围绕落实***战略,经过深入调研,根据全县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草原载畜量有限的现状,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辐射近30个阿盟国家,涉及13亿穆斯林人口,蕴含着2万亿美元的清真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全国30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穆斯林群众居住的机遇,提出要“通过3—5年的努力,扶持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专业户2万户,规模养殖户2万户,皮毛贩运户5000户,其他不同层次专业致富产业1万户”的发展目标,强化扶贫引导,做大做强以清真餐饮服务业为主的“三大富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新闻推荐
陇右摩崖石刻之珍窦永锋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尤其是比较丰富的汉代碑刻书法资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陇南成县的《西狭颂》《耿勋表》既有汉碑...
张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