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部皮毛之都”的崛起

甘肃日报 2013-09-06 20:55 大字

“西部皮毛之都”的崛起

“西部皮毛之都”的崛起——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产业发展纪实引题题一题二

“西部皮毛之都”的崛起

一个乡镇拥有巨大的产业基础,又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风情是幸运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就具有这样的双重“身份”。龙山镇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龙山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提速新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并以“中国皮毛之乡、陇上商贸重镇、张家川物流中心”为目标定位,依托项目带动,着力提升龙山硬实力,同时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民族品牌,大力提升城镇软实力,全镇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城镇化脚步稳健加力

把龙山建成一个美丽、富裕、文明、现代、宜居和宜旅游的新兴城镇,让昔日的繁华重现,成为“西部皮毛之都”是近两年该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重心。明晰的思路,科学的规划,加上努力实施,使得该镇的基础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是龙山镇项目建设最集中的时期,仅今年已经落实的项目就达八个,总投资1.3亿元,洪家堡子地质灾害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洪家堡子作为龙山镇城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与之遥相呼应的是该镇著名景点:三国时期街亭古堡遗址。在洪家堡子地质灾害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龙山镇党委书记杨茂告诉记者,洪家堡子因山体不稳定斜坡随时可能滑坡,加之严重制约了龙山镇扩大城镇总体容量的步伐,因此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和综合利用,总投资2650万元。洪家堡子治理后将在扩展出的土地上修建龙山镇公共汽车站、“龙首”公园和镇中学操场。建镇公共汽车站是为了改善该镇车位拥挤的现状,建公园将为群众增加一处休闲娱乐场所,而治理后把龙山镇中学操场迁建在治理区将有效增加城区面积,进一步规范城区建设布局。龙山是一个大镇,镇中心卫生的规模堪比县级医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也坐落于此。在项目建设中该镇立足长远,西街小学搬迁和第二幼儿园建设就是根据全镇整体城区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长远规划而立项实施的。

如果说洪家堡子地质灾害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提升了龙山镇城镇化的总体形象,打通了制约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那么街亭路拓宽改造工程将会使龙山更加美丽。街亭路工程完工后,12米宽的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而建筑风格总体上将呈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山镇有独具特色的自主产业:皮毛产业、清真餐饮产业和畜牧养殖产业,这三大支柱性产业的繁荣发展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成为全县人均年收入最高的乡镇。

龙山人不仅在龙山镇大力发展清真餐饮业,也把清真餐饮的牌子推向了全国各地。而从事皮毛加工的货栈全镇现有68家,有较大规模的皮毛加工厂15家。每逢集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部一镇六乡、秦安陇城、清水松树、庄浪的商贩云集龙山,商品贸易和交流十分红火。龙山镇目前有八大商贸市场,以皮毛市场为龙头,还建设了建材、木材、粮食、牲畜、综合、蔬菜干鲜果、商贸八大专业市场。

据了解,龙山镇有皮毛贩运商667户,年交易皮毛100多万张,成交额2.4亿元。在龙山皮毛交易市场,记者碰到从山东菏泽来龙山收购羊皮毛的杨师傅,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自己干这行已有几十年了,一年有八九个月就住在龙山。他说,冬季属于皮毛收购的旺季,他一天最多的交易量要达到十万张。今年80岁高龄的李桂荣老人精神矍铄,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皮毛生意,是一家皮毛货栈的“掌柜的”,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货栈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目前一年收入有十多万。

“龙山镇皮毛产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兴盛时期,皮毛业在全国排名第四,年产皮毛七百万张,交易额达6亿元,税收占全县收入的三分之一”,龙山镇党委书记杨茂介绍说,龙山皮毛产业逐渐衰落的原因与资金、尤其是加工技术的落后有直接的关系。振兴皮毛业一直是龙山人的梦想,东部带动西部开发政策的出台实施,使龙山皮毛产业有了再创辉煌的契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皮毛交易市场即龙山皮毛产业园规划也已出台,预计总投资将达10亿元。

龙山镇联民公司是经省商务厅认证的清真牛羊定点屠宰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重点种畜(禽)经营企业、亚洲开发银行北方旱作农业贷款项目企业,也是龙山镇畜牧养殖产业的龙头。在龙山镇联民公司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龙山镇的畜牧养殖产业按照“公司+畜禽养殖专业化组织”的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原则,与畜禽养殖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稳固的购销关系。此外,还建立畜禽原料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保障品质,保证安全肉用畜禽的稳定供给,目前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很好的口碑。

发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畜牧业品种优势、饲养管理优势及技术支撑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是龙山镇联民公司赢得市场的关键。目前,该企业的年销售额已达到1亿元。

在龙山镇还有一些大型的畜禽饲养基地,牧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饲养基地占地46亩,选址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通风条件良好的疙瘩。牧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的,目前投资近400万元,共建牛舍4栋,4800平方米,可存栏牛1000头,此外,该基地采用恒温调控模式,配有自动清粪设备及机械送料设备,修建有青贮池2个,青贮量达2800立方米。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现在龙山镇农村饮水工程已全覆盖,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乡村公路在这里四通八达,交通的便利为农业产业规模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龙山镇近年来提出了“蔬菜、果树、牧草”“三个一万亩”的农业发展思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使该镇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明显。

嘉禾草业有限公司今年刚成立,主要是以苜蓿种植、加工为主。该公司目前已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苜蓿,而公司规划为1万亩目标,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优质紫花苜蓿5—10万亩,采取“公司种植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该镇乃至全县畜牧业的大发展。 

在马河千亩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这里地型平坦广阔,土壤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是最适合种植花牛苹果的地方。马河千亩苹果示范园是龙山镇一万亩果园的雏形,明年果园进入收益期后,一亩地收入将高达两万元……

在龙山镇,记者看到每一个村口都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广而告之的并非广告,而是龙山镇村级保洁制度。为了打造美丽乡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龙山镇把乡村管理延伸到了细枝末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已建成的马河—西川十里生态文化长廊,而在新村建设上,该镇更是不遗余力,全力推进。马黑曼村位于龙山镇东北部,地域偏僻,交通不便,2010年8月11日,一场特大暴雨后,马黑曼村所在的山上出现多处裂缝,裂缝最宽处达一米多,群众居住受到严重威胁。

经省、市、县相关部门和专家现场勘察,马黑曼村被确定为地质灾害点。龙山镇党委、政府把解决群众居住安全做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在易地搬迁项目没有确定前,就当机立断,在资金非常紧缺和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于2011年9月启动实施了马黑曼村易地搬迁工程。

马黑曼村易地搬迁点确定在郑家农场前,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征用土地13亩,建设宅院29户,此外,还包括村阵地、幼儿园、图书室、卫生室、计生室和文化广场,投入资金14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工程以小户型为主,主要针对危房户和一些困难户修建,宅院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并配套卫生厕所和沼气池。

马黑曼村易地搬迁二期工程45亩土地规划建设50户,将针对经济收入好的家庭,修建30户两层住宅。马黑曼村易地搬迁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山体滑坡给群众带来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变了马黑曼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为该镇新农村建设、村阵地建设树立了典型。

龙山镇总面积44.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回汉杂居镇,社会管理难度大,曾经是最难管理的乡镇。近年来,在乡村管理的实践中,龙山镇党委、镇政府探索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道路,该镇在村里普遍设立了村委会,广泛走群众路线,在“村代会”上,群众问题集体讨论,再由党支部根据支持率来决定通过与否。在龙山镇农村低保也已形成了规范而独特的模式,龙山镇出台的政策是把年收入低于1600元的农户纳入低保,且把低保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保障类,符合政策标准的,应保尽保;另一类是矛盾纠纷调解员、农村道路清扫员、垃圾清运员、村上公益事业监督员、退伍和大学毕业后无工作员。这样的低保运行方式,既保证了群众的利益又强化了乡村的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在龙山镇,综合治理、维稳应急、民族宗教、平安建设等社会服务工作都纳入了年终目标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 

龙山,一个充满活力的城镇,在这里发展正在提速,一个个整洁的村庄、令人憧憬的巨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建设,而这一切,都催促着龙山正朝着“西部皮毛之都”的目标迈进。

新闻推荐

住上新房真开心

住上新房真开心住上新房真开心本报通讯员惠文辉沈维民“住上了新房就是开心!”近日,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高山村,李福祥指着自家3间红瓦白瓷墙的新房高兴地说。目前,张家川县大部分受灾群众都在...

张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