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村庄的大变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庄河村见闻

天水日报 2012-09-29 14:52 大字

□特约记者窦亚龙

近日,记者来到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庄河村采访,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子首先映入眼帘,一座座蔬菜大棚在秋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座混凝土大桥代替了昔日的简易便桥,一条蜿蜒如蛇的沿河护坡保护着村庄和耕地。

2010年8月,突如其来的几场降雨让木河乡庄河村变得满目疮痍的情景依然萦绕在记者的心头:200多座蔬菜大棚毁于一旦,山体滑坡造成数十户群众房屋倒塌,群众生产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两年多时间让这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小村庄的大变迁,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进了庄河村。

庄河村地处木河乡西部,位于张家川县城与龙山镇之间,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也是张家川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09户2142人,其中贫困户274户1357人,贫困面63.4%。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324亩,人均仅为1.1亩。201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村里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不愿回来,留守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艰苦条件的制约,阻断了庄河人的致富梦。

村里的学校在公路沿线,村里一二三组的孩子去上学必须穿过一条河。“有时候碰见下雨天或者发大水,河水上涨,孩子们无法过河,就只能呆在家里。还有好几次,下午下暴雨,大人和孩子们都因为过不去河,我们就只能陪着孩子住在学校里。”庄河村小学的老师马璋告诉记者。

“要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确保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在庄河村帮扶调研时,刘永富副省长的一席话令庄河人倍感振奋。

在包联单位和乡村两级的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确定了今后几年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个村子没有产业,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就很难持续发展,也谈不上发家致富奔小康。”木河乡党委书记马智刚告诉记者。包联单位和乡村两级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把蔬菜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确立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确立了,可是发展壮大产业所需的资金哪里来呢?针对庄河村群众资金短缺难题,各级帮联单位多方协调,村支部书记马继东担保,为30户有意向发展产业的农户发共放妇女小额贷款150万元。

受益于贷款的年近七旬的马均激动的说,今年,他家的蔬菜大棚由1座发展到了3座,可增收4000元,儿子儿媳在武汉开起了一个小面馆,保守算每年可收入7万元。

“今天拉面师,明日大老板”。庄河村委会大院悬挂的横幅异常醒目。据了解,庄河村村有64户餐饮经营户。为此,县上在该村举办了伊香拉面师培训班,培训伊香拉面师41人,方便群众学习技术。目前,学到技术的群众都已在外从事餐饮业,报酬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

据木河乡乡长赫金梅介绍。利用妇女小额贷款资金,庄河村新修建大棚462座,全村蔬菜大棚达到1000多座,面积300多亩,露天种植150多亩。建起了两个专业养殖场,11户家庭发展养牛80头,4户养羊104只,2户养鸡近1万只。

“庄河村种植的韭菜叶宽、叶厚、色深、味浓、产量高,十五六根就重是一斤,一直以来,受到市场的亲睐。”庄河村村主任张恒峰告诉记者。

水、路、电等群众性公益事业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道路不畅,居住条件差,始终是庄河人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2012年5月9日,庄河村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暨庄河桥开工仪式。总投资达898万余元、计划搬迁109户、安置597人的庄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时启动实施。目前,一期工程中,39户已完成主体工程的70%;二期工程的40亩建设用地全部征用到位,待一期工程完工后立即启动实施。总投资78万元的宽7.5米,长40米的连心桥横跨在两岸之间。陪同采访的村干部说,这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更拉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心。

记者走进庄河村一看,“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正在进行收尾工程,包联干部和村班子成员亲自上阵、亲自参与,对原料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正在干活的马大爷说,现在,土路变成水泥路,农用车能开进来,下雨天再不用担心运输难了。

记者又来到了刚修的通组路上看到,宽8米、长18.8公里的两条沙粒路把五个组连成一体。“现在路一推开,拖拉机能直接到地里了,我们种地就轻松多了。”五组村民马牛娃高兴地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真切的体会到了联村联户联出了感情。联出了新发展。

新闻推荐

张家川:加速推进户户通工程建设

□通讯员文宣【本报讯】近日,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再次安排部署全县户户通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要真抓实干,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县文广局要调整工作...

张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