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门华严庵

天水晚报 2019-04-02 12:45 大字

□邓书俊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和朋友一块去向往已久的华严庵游玩。

华严庵位于武山四门镇潘家湾村西面,与农家院落毗邻而居。大南河从山脚下潺潺流过,北流入渭。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鲜花盛开,曲径通幽,风景十分优美,为“四门十景”之首。

我们从洛门出发,顺着洛礼公路而行,很快就到了美丽的古镇四门。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门,整体由花岗岩雕成,盘龙舞凤,高大宏伟。牌坊上书“古貊道县”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朋友说,这个牌坊是2009年当地高僧普正大师捐建的。

普正1967年出生在四门禄家庄,俗名录宝印。17岁在华严庵剃度出家,取名普正。后来,他去中国佛学院学习,赴韩国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学联代表、中佛协第七届理事等,现为兰州报恩寺住持、中国佛协国际部主任。

走出四门,跨过西河大桥,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而上,麦苗青翠欲滴,油菜金黄璀璨。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闻着油菜花香,不觉间就到了潘家湾。

潘家湾村子不大,却因村里有个华严庵而闻名陇上。村里房屋俨然,民风淳朴。由于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村里老人的年龄都在七八十岁,或百岁以上,有“长寿之乡"的美称。

华严庵最初叫太平寺,在四门镇庞德故里新庄村。上世纪三十年代,太平寺被流匪焚毁,一个名叫潘常静的僧人,把剩余佛像搬运到潘家湾。此后,潘常静牵头四处化缘,历时五载,建成第一座佛殿,取名华严庵。

华严庵依山就势而建,占地500平方米,始建于1929年,距今八十余年。寺院由大小不一的六个四合院组成,共有大小建筑10余座,僧舍12间,其中古建筑有藏经阁(楼)、三圣殿、客堂、地藏殿和祖堂。

走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院里几棵粗壮挺拔的松树一字排列,枝叶茂盛,浓荫蔽日。寺院坐西朝东,西面、北面是佛殿,此为大僧寺院。其中藏经楼最为典型,为单面坡悬山结构,面阔三间,宽6米,进深3米,建筑面积18平方米。三圣殿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坐西朝东,两面坡硬山顶土木结构,土砖黛瓦,屋脊高翘,为典型的仿清代建筑。

绕过藏经阁,通过长廊向北行,就到了二僧寺院。二僧寺院规模较大,东面是一个大花园,园里长满了牡丹、芍药、月季、玫瑰,还有各种叫不出名的奇花异草,各展丰姿,竞相争艳。南面是禅房,北面是先祖堂。西面为地藏殿,两面坡单檐硬山顶土木结构,起脊瓦兽,前有檐柱两根,雕梁画栋,古朴庄重。

离开二僧寺院,踩着石阶向上,眼前是一个宽阔平坦的院落,院内有一个长方形的大花园,园里花团锦簇,色彩缤纷。大雄宝殿是全寺最宏伟壮观的大殿,为两面坡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通长22.2米,为五开间,进深10.5米,前有檐柱八根,为当地规模较大的建筑。

从台阶上下来,通过幽深的甬道,前面就是灵骨塔。这是一个宁静清幽的院落,周围长满花草树木,灵骨塔就矗立在院中央,塔高8.7米,庄严肃穆。

华严庵的创建人潘常静,号慕老,洛门镇金川村人。1946年,由他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甘肃省分会武山县支会,并任会长。慕老法师圆寂后,寺院和信众为了纪念他的业绩,修建了这座安放他灵骨的砖塔。由圆明法师和众僧侣及居士筹资12000多元,仿河南少林寺塔林建筑,用青砖和条石水磨而成。1993年7月,华严庵宝塔工程历经90余天后竣工。

看过灵骨塔,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树林,面前是一个绿荫遮蔽的小院。祖师殿坐落在院子的北面,两面坡硬山顶土木结构,红墙黛瓦,古朴典雅。殿里塑有慕老法师的塑像,这尊塑像,与供桌前慕老法师的肖像相比,显得非常逼真,慈眉善目、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意。

站在华严庵最高处俯视,绿树掩映下的潘家湾,四周田畴似锦,麦苗青翠,油菜金黄。眼下,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潘家湾无疑是最理想的场所,它必将吸引众多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

乐游 日记

新闻推荐

武山县人民医院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

3月24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开展终结结核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当天,武山县人民医院...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