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军旅生涯坚韧早已融入血液中 汪勇:进千家门解百家难
3月14日,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汪勇接受专访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最美退役军人
开栏语
他们或是经历过战火的历练,或是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他们的心中是家国情怀,肩负着守卫祖国和平的重任。当有一天他们脱下了军装,通过转业、自主择业、退役等形式回到地方,积极融入地方建设,用实际行动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用智慧和汗水继续为八一军旗添彩。华商报今起开设专栏,用最真实的故事,讲述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17年的军旅生涯,在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汪勇心中,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部队培养了我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汪勇说,“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一直影响着我去做好每一件事。”
就是小片儿警也要争当排头兵
1990年,18岁的汪勇入伍,从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一路干到副营职协理员。2005年12月,汪勇面临转业要回到地方工作。当时,部队首长鼓励他说:“你要是块金子,走哪都会放光。”
转业后从警,2007年8月,汪勇被分配到韩森寨派出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咸东社区是一个四处漏“风”、安全隐患多、侵财案件发案多的社区。有时,群众上二楼送娃,下楼就不见了自行车。社区治安的实际状况深深触动了汪勇,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咸东社区打造成一个平安社区。“在部队有句话叫争当排头兵,当了社区民警,我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当片儿警中的排头兵。”汪勇说。
初入社区,最大的难度就是让老百姓信任。“要敲得开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前提是让群众从心里认可你。”汪勇说,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目标,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他决心用步伐丈量出自己的工作,用脚印建立起一道治安防护墙。
很快,通过大量细致的走街入户,汪勇建立起详细规范的小区院落登记、辖区单位统计、出租户登记及重点人口、残疾人、低保户等14类台账,掌握了社区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在电脑上发明制作了“一键通”:即,点哪个院落,哪个院落的详细情况就出现在屏幕上,包括住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及门卫、消防设施位置等信息一览无余。哪个小区外来人口多,哪个单元楼层住的谁,哪个院落无技防设施,哪个单位仅有夜间值班、白天无人看护,哪里的天然气管道小偷易攀爬,汪勇心里渐渐有了数。群众也通过接触,记住了这个负责的“小个子汪警官”。
如今的咸东社区已成“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汪勇也成为公安队伍中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退伍从警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汪勇曾在邱少云生前部队服役。他清晰地记得每次点名,第一个点的就是“邱少云”,他和战友们都会齐声答“到”的时刻。从那时起,“我是从英雄部队走出来的一个兵。每每想到,就觉得当兵不辱这身戎装,从警不辱这身警服。”汪勇说。
2000年3月,汪勇所在的部队在甘肃武山县进行国防光缆施工。一个下雨天,担任汽车排长的汪勇带着车队向施工连队运送材料,路过一个村庄时,被一对老年夫妇拦了下来,原来是老人没有领到部队因施工发给群众的庄稼赔偿款。两位老人戴着草帽站在雨中,身上都被淋湿了。他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很快联系村干部,最终查明赔偿款已被老人的儿子领走。误会消除了,细心的汪勇却留意到老人漏雨的房屋。几天后,他和战友们帮老人把屋顶彻底修补了一遍。
当上社区民警后,汪勇更是把为人民服务当做从警的准则。群众有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勇。一个大雨天,安装四处家属院80岁的徐老太太独自在家午睡时,忽然感到胸闷气短,赶紧给汪勇拨了电话。汪勇急忙赶到时,看见老太太已经晕倒在地上。他背起老人就往楼下冲,拦下出租车火速送往医院。当徐老太太的儿子从十几里外赶来,汪勇早已安顿好医院的一切,老人也脱离了危险。出院后,徐老太太逢人就说:“汪警官救了我的命,他就像我儿子一样亲!我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一定会来!”
“退伍从警,改变的仅仅是这份职业,但没变的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汪勇说。华商报记者 谢涛 摄影陈团结
新闻推荐
2月18日,武山县“武林之春”武术大会暨第35届春节武术表演赛在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举行,来自全县2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