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寒冬救助为何频遇尴尬?

甘肃经济日报 2016-12-27 00:00 大字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房惠玲

月日,兰州气温骤降,寒气袭人。依附在兰州市区过街天桥、店铺门口以及夜市等地方的流浪乞讨人员,或两两组合或三五成群,围绕在你的身旁阻挡着你的离开。

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不怕苦、不怕冷,顶着严寒,穿梭在城市繁华的区域,宁可挨冻乞讨也不愿被救助,即使被救助,过后依然会跑出来继续行乞,该拿他们怎么办?

街头巷尾成为流浪乞讨者之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来说,城市主干道、背街小巷、地下通道等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月日是平安夜,在外边吃饭、出来消费的人群也比平时多了几倍,这些群体成为行乞者的主要目标。他们在各个餐厅、娱乐场所门口蹲点等候,希望能有所“斩获”。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在农民巷看到,几乎每家饭店门口都有乞讨人员蹲守。只要饭店门一开,他们便拿着行乞工具凑过去“要钱”,要是顾客不理睬,或装着看不见,他们就会走哪跟哪,直到顾客掏腰包为止。

当天晚上,记者与一位行乞大妈闲聊了一会。她操着一口浓浓的家乡话对记者说,她是甘谷人,可怜的很,有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不管她,老了地也种不动了,就来兰州乞讨过生活。

某饭店迎宾小吴告诉记者,最近天气冷了,乞讨的人反而比以前增多了。近一个月以来,她每天把客人送出门后,就看见行乞者涌向客人。他们除了钱,别的都不要。如果客人对他们视而不见,这些人就会将自己脏兮兮的衣服往客人身上蹭,或是用老家话骂几句。

浪迹街头不去救助站

正宁路夜市是兰州市民及游客休闲用餐的特色小吃街,这里流浪行乞人员格外多,职业乞讨现象尤为严重。

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向记者行乞,据老人说,他孤寡一人,长年行乞在兰州。当记者准备打电话联系让他去救助站时,他瞪了记者一眼,“千万别打,我不去,要去你去。”之后就逃也似地找不到人了。

兰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宁路夜市是流浪乞讨人员的重点聚集地,进入冬季后,他们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到夜市蹲守工作。月日晚上,夜市刚刚开张,他们就发现有一名老年男子和一名中年男子衣着破旧、各自带一拐杖在夜市入口处的台阶上坐着交谈。根据工作经验,他们判断其可能为乞讨人员,遂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随着夜市用餐人数越来越多,这两名男子开始拄着拐杖向食客行乞。在拍照取证之后,救助站作人员得知其为天水武山县人,准备将其送回站内救助,但这两名男子死活都不去救助站。

当天晚上,救助站工作人员还发现一名疑似精神障碍的流浪人员在夜市游荡,上前询问时该男子情绪激动,意图伤人。工作人员耐心沟通,但该男子拒不配合,并在一小摊前拿起石头试图砸工作人员。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将其送上救助车,送往精神康复医院。

职业乞讨者救助难度大

截至目前,兰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上街巡查余人次,主动救助入站人,经劝导不愿入站人次。全年累计接待求助人员名,实际救助人,救助未成年人人、残疾人人,救助智障人员人,救治精神病人人、危重病人人,其中救治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共支出余万元。

在兰州市救助站记者看到,一楼救助的为男性,二楼为女性和孩子。受助人员大多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工作人员要负责给他们搓澡、洗头发、擦身、穿衣服、理发等,床单被褥、枕头枕巾也是新更换的。

据兰州市救助站负责人乔科长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难度太大。救助过程中,周围有围观群众上前询问,不停拍照。大多数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我们这个工作是侵权行为。相对于常年在街头流浪、露宿、乞讨的人员,职业乞讨者的救助工作难度更大,他们大多是自愿行乞,并以此为生,劝导其回家难度较大,“反复劝导、反复救助、反复乞讨”的现象经常发生。

而且,在救助过程中,不仅有流浪乞讨人员拒绝受助的现象和辱骂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还有很多群众对救助工作不认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而本能地敌视救助人员,将救助工作视为侵权行为。

社会学家杨教授分析,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临时性的,救助期限一般为天。但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之后救助站要送返或通过其他方法安置。但“二次流浪”现象较为严重,这就需要社会的关爱以及当地民政、公安部门的配合,定期到乞讨者家中探访,给予其人文关怀,让流浪者愿意呆在家中,不再外出流浪乞讨。

新闻推荐

举洪荒之力 擎党建之旗 兴国税之业

武山篇□通讯员王雷雷推进基层党建与营改增工作目标融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示范作用。营改增期间,该局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亮明身份,主动攻坚,争创佳绩,努力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