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山农田“喝”上高效水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4-21 22:36 大字

本报通讯员  何辉 周维平

芳草绿茵的四月,武山县广袤的田野里油绿的麦田成片,蔬菜大棚布满河谷两岸,田间地头处处有农民浇水、打药、追肥的忙碌身影。

“从去年腊月到今年3月,雨水很少。但这两年小农水项目把我们这片的村子都覆盖了,没雨水能浇上井水,再加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科学种田,保丰收不成问题。”北顺村种菜大户尤红民告诉笔者。

正是因为摆脱了种田靠天的依赖,尤红民家建起了35个日光温棚,嫁接黄瓜50多亩。这两年,他又承包了10亩地,新建了5个日光温棚,扩大了种植规模。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和科学种田的普及,像尤红民一样种田有底气的农民会越来越多。

笔者在北顺村千亩蔬菜基地上看到,菜农们在一栋栋大棚里进进出出,忙着搬运刚刚采摘的嫩绿的黄瓜、纤长的辣椒、红润的西红柿。“年前,我家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棚中的西红柿、辣椒、黄瓜已陆续采摘,预计收入3万多元。”正在大棚内采摘黄瓜的北顺村农民张福顺告诉笔者。蹲在菜棚口包装黄瓜的六旬老人接过话茬说:“过去,这些地只种玉米、小麦、土豆,干旱时一年的收入还不到3000元。如今,有了灌溉水,一个大棚的收入就能上万元。一年四季大棚里的蔬菜常种常绿,娃娃的上学钱不再发愁了,家里也盖起了新房。”

笔者了解到,让北顺村蔬菜增产又增收的秘诀是该县水务局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据村民洪双林介绍,过去采用大水漫灌,由于水源不稳定,每次灌溉要请人沿渠巡水,劳动效率低,成本非常高。如今,水利部门把高效节水滴灌工程安装到了地头,只要电动开关一扭,水就自动从管子里流了出来,灌溉时不仅省工、省水、省时,同时连肥料都浇到黄瓜秧根部,蔬菜大棚灌溉用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高达95%,农药的使用率却降低了30%,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每一座大棚增收了500元至1500元。

自2012年8月,武山县被列为甘肃省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后,该县按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渭河川道及其支流南河、榜沙河、车岸、北顺、东梁5大万亩灌区的37个村实施,主要建设温室滴灌、半固定式喷灌及管灌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7500多万元,建成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效节水农田5.5万多亩。项目启动后,该县先后在马力龙川、车岸、东梁、北顺灌区实施。共铺设输水干管206.19公里、管网4442.12公里,新建调蓄池45座,维修改造机井16眼,新建出水池8897座、闸阀井3318座、排水井827座,新增高效节水面积4.03万亩。洛门镇南河灌区的蓼阳等11个村和北顺灌区的曲里等5个村的建设工程将在今年6月份完成建设任务。届时,全县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6万亩,每亩用水减少183立方,灌区灌溉保障率由50%提高到75%,年节约水量1109万立方。高效节水灌溉为北顺村蔬菜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村已建起了2000多座高效日光温室种植精细蔬菜,年创收19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武山村组干部选任县级备案

本报武山讯今年以来,武山县坚持把村组干部任前备案作为从严监督管理村组干部的利器,实行纪检、公安、信访、法院、检察院等五个部门联审县级备案。目前,已为新选的439名村组干部落实了“职务报酬+工...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