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山: 百条泥土路蝶变“黄金路”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9-09 21:43 大字

讯员 何辉

武山县下真功夫破“老难题”,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和农村“双通”(通自然村,通田间道路)三大工程,使15个乡镇的344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2%。目前,全县建成农村公路225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618公里,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迅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张富保家在城关镇南峪村的一个自然村,山大沟深,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不通,所种的经济作物卖不上好价钱。“今年道路通了以后,我种的架豆王赶上了好价钱。”他高兴地说。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张大爷看到进村的泥土路即将铺成水泥路,感慨地说:“盼了几十年,好政策终于爬上我们‘山顶顶\’了!”

***给这里原本落后的山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说,***要紧盯“死角”,重点关注偏远山区贫困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掉队,要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

“全变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现实的多得很!”如今,村支书张兴田对笔者谈起路通带来的变化,激动不已。“路带来了南峪村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也多彩起来。”

“你家有洗澡间吗?”“有啊!”村民闫妹妹带笔者看她家的洗澡间。“像这样建起洗澡间的人家南峪村多得很。”张兴田说。以前都称农民是“泥脚杆”,现在只要从田里回家后,个个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原来刷牙是个新鲜事,现在普遍得很。“谁人不爱干净爱卫生啊,以前那是没条件。”闫妹妹说,现在早晚洗脸刷牙、换睡衣睡觉,村里的妇女都已经形成习惯。

“路通后,外出打工的人多,把好的生活习惯带回来,生活自然就变化了。”闫妹妹说。

据闫妹妹介绍,村里很多人家的生活和城里人比,一点都不差,村里喜欢跳广场舞的人很多,晚上经常能听到农户家中传出的舞曲声。

下湾村位于四门镇西梁片区的浅山半干旱区,海拔1200米以上,适合种植架豆王、全膜玉米和麦后地膜复种菜瓜。每年七八九月份,正是武山架豆王丰收销售的季节。据武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书寿告介绍,该县西梁种植的架豆王亩均收入4000-6000元之间。2014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00元。

在***精准脱贫大会战中,今年西山梁蔬菜种植时,干部给农民承诺:菜销售前,一定把路修到田间地头,打消了群众顾虑。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武山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开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路是农民种蔬菜的‘定心丸\’。”王随义说,5吨的货车现在能直接开到地边装蔬菜。

在外打工十多年的张贵明租了5亩地种蔬菜。“都是请人在种,今年算下来赚4000多元。”张贵明高兴地说:“没有路,知道赚钱也不敢种,自己运出去赚不了钱。”

穷山僻壤修通了乡村公路,农民收入明显提升,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人们脱贫致富的激情和信心越来越足,可谓武山扶贫攻坚为民撑起了一片天,泥土路变成了“黄金路”。

新闻推荐

武山国税: 开展“双联”“双拥”“税企”杯篮球联谊赛

本报讯(通讯员贺伟)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武山县国税局组织举办了庆元旦“双联”“双拥”“税企”杯篮球联谊赛。在武山县天晨酒业篮球场,来自驻地部队四中队、“双联”单位高楼乡政府、企业代表天...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