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年他十七岁……

天水日报 2011-08-17 08:45 大字

□记者宋耀杰年葆东周文涛唐彦辉

何吉平,武山县山丹乡丁湾村人,由于工作性质,我们不能提及他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就连他的照片也不能拍摄。可以说,这次能够让他接受采访,“老乡”两个字起了决定作用。

坐在拉萨市金珠西路的福海大酒店8221房间的圈椅上,48岁的何吉平用平静的语调说:“那年我十七岁……”

十七岁那年,何吉平和五十名武山子弟一起穿上军装,披红戴花来到了成都。三个月军训结束后,已是1981年春节,吃完年三十的饺子不几天,一列闷罐车便载着他和他的战友踏上了进藏的旅途。兵车西行经过武山境内时,何吉平和其他五十名武山子弟挤在闷罐车一尺见方的窗口前抢着看家乡熟悉的山水草木,那一眼让他至今刻骨铭心。

车到与武山县相邻的陇西靠站等线路。此前,一些头脑灵活的新兵早已不顾规定,偷偷写了家信,告诉了具体的行程,老实的何吉平没有写家信。当见到等在车站看望儿子的叔叔后,何吉平用部队发的津贴买了20个馒头和两瓶桔子罐头,10个馒头给了叔叔,另10个馒头和罐头托叔叔捎给了家中的爷爷。

行至西宁,休整一天后40多台解放大卡车载着他们继续向拉萨挺进。一台车两个班20多人,只能坐着,13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他们背上的棉衣都被摇摇晃晃的车厢帮磨得露出了棉花。到了西藏,何吉平被作为骨干直接分到了教导队,4个月的训练结束后,他成了某部队司令员的警卫员。再后来的后来便是1996年,脱下军装的何吉平转到地方,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段历程。

如今,何吉平已在拉萨有了自己的家,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援藏老干部的女儿成了他儿子的妈。说起他的经历,已不再是十七岁的何吉平以平静的语调说:“在西藏,像我这样经历的人太多了,我只是最最普通的一个。”

采访结束后,我们送老何出门,拉萨2011年8月15日正午的阳光照着他的背影,十七岁那年,武山县山丹乡丁湾村的阳光也是这样照着他的背影,并把一条叫乡情的丝线一头拴在了丁湾,一头拴在了地球之颠……

新闻推荐

滩歌镇董坪村恢复饮水

□通讯员董根喜漆新平【本报讯】近期,武山县滩歌镇董坪村由于水管锈蚀,杂物淤塞,2000多村民断水。村干部漆成有、漆重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自费购置水管、水泥,带领部分群众全力以赴,...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