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垃圾 哪里才是你的归宿

天水日报 2013-01-13 08:38 大字

农村垃圾

垃圾突围需制度保障

垃圾包围下的村民生活

“瞧,我们村现在有多干净”。1月9日上午,在干净整洁的秦州区太京镇李家台子村文化广场,村民曹世民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有保洁队,每天清扫卫生,我感觉村里的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多了。”

深冬的李家台子村,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一排排院落干净整洁,一个个身着黄色环卫服的专业清扫人员,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改变着李家台子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变着人们的环卫方式和生活习惯。

“过去没个啥讲究,垃圾从屋里扔到门口就没事了。现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垃圾桶,有保洁队清理,环境好了,生活也讲究了,自己都舍不得弄脏了。”谈起环境的变化,曹世民洋溢着一脸的幸福。

“广场安装了固定垃圾箱,设有流动垃圾箱,还有大型垃圾车,和市上的环保设施一样,一应俱全。”几位村民在旁边附和。

陪同记者采访的太京镇副镇长白冰认为,李家台子村的环境卫生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归功于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实施。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是国家的一项惠民工程,国家出资配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包括新建垃圾收集屋,压缩式垃圾清运车,移动式垃圾收集箱,手推式保洁车,分类式垃圾收集箱和清扫工具及环保宣教基础设施等。

2012年,秦州区把渭河流域主要支流藉河及天定高速沿线的太京镇、藉口镇和关子镇3个乡镇10个行政村确定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示范区,项目涉及84个村民小组,3593户,15900人,投入项目资金共600万元,目前所有设备已经投入使用。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如今的项目村道路干净整洁,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项目村令人耳目一新。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广大村民的家园,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2013年,秦州区将有10个乡镇21个行政村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预计共投入资金1260万元。目前,秦州区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垃圾清运设备和清扫工具等已陆续配发到各乡镇和项目村,垃圾收集屋和部分宣教设施已建设完成,各种设施和设备已陆续投入使用。

令记者好奇的是,保洁员的工资由谁来发?太京镇副镇长白冰和李军介绍说,他们的工资由镇上和村上筹集,下一步镇上还会出台新的办法,解决好保洁员的工资,以保证项目村的干净整洁。

更令记者好奇的是,李家台子村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白冰和李军介绍说,村里的垃圾由村民倒进门口的果皮箱,由保洁员用手推式保洁车收集到移动式垃圾收集箱,或者收集到垃圾收集房,再统一收集到压缩式垃圾清运车,最后将农村垃圾集中到市、区环卫机构指定的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管垃圾是在果皮箱还是在移动式垃圾收集箱,不管是在收集房还是压缩式垃圾清运车,垃圾都不会在村里乱堆乱放,这些过程就像‘搬家\’一样,垃圾始终呆在‘家里\’。”白冰说。

“太京镇有2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仅去年一年的垃圾清运费就达10多万元。”白冰说,“这是‘政府买服务、买环境\’的一种办法,也是‘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工作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近日结束的天水市“两会”上,“建设美丽天水”一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从《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领导的讲话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发言等,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美丽天水建设。同时,建设美丽天水也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

建设美丽天水,农村环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天水市大部分农村仍然面临着复杂和棘手的环境问题。

去过农村的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生活垃圾和柴草堆放在村边、田头、路旁,生活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直排沟渠。村边的河流上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垃圾围村,臭水满河”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严重干扰了村民的生活。

近日,记者就农村垃圾问题在秦州区部分乡镇采访时看到,许多地方随处可见的是塑料袋、洗衣粉袋、烂衣服、鞋子之类的垃圾,农村环境卫生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天水镇政府附近的马路上,到处能见到堆积的柴草、塑料等垃圾,还有晒放的牛粪等。

在杨家寺乡杨家寺村,情况也大抵如此,一位村民在地里将塑料等垃圾点燃,气味十分刺鼻。

秦岭乡中心村的一个垃圾点周围,到处是洒落的垃圾。其实,只要再往前走几步,村民就可以将垃圾倒进垃圾点,但许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在农村,像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卫生情况还稍微好一些,一些偏远的乡村现状更糟糕。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越显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各样的包装袋、购物袋、废旧物都成了垃圾。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经济条件越好、农民购买力越强的农村,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在本报8213289热线反映中,城中村垃圾扰民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玉泉镇王家坪李家村自然村是百姓反映的一个“老客户”。1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村庄,在村口“迎接”记者的,还是一堆垃圾,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在村里通往南山的半路上,也是垃圾当道,可以说,李家村前后都受到垃圾的“夹击”。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是这里的租房户,村里的卫生很差,现在还好些,夏天垃圾的臭味在居民院子里飘荡,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村干部告诉记者,李家村人口多,租房户也多,每天产生很多垃圾,附近还有人往村里偷倒垃圾,他们经常组织人清运,但工作量实在太大。

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村垃圾的“产量”不但日益增多,而且“品种”越来越多样化,可农村处理垃圾的方式大多还是沿用焚烧、沿河倾倒。

“我们家的垃圾处理其实很简单,像塑料盆子那样能卖成钱的,基本上都卖了;塑料袋、旧鞋子之类的,只有扔了或是烧了;至于卖不掉烧不了的,只好倒在旱水沟里。”中梁乡金李村61岁的金得川说。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沟渠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路边的水沟和河道是最脏的,垃圾多、污水多。在天水镇天水村的河堤上,有一条“办理《流动人口证》不收费”的标语,后面是“天水镇人民政府宣”的字样,但河道里的垃圾将“天水镇人民政府宣”的字样堵得几乎看不清楚。

在有些地方,河道甚至已经成了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专用沟渠”。1月9日记者在玉泉镇暖和湾吕家崖自然村看到,许多村民直接将垃圾倒入河堤边,十分扎眼。

在采访中,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农村垃圾问题,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活垃圾“无人管、无钱办、无法治”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上许多村民没有养成好的习惯,随意倾倒垃圾,他们往往利用“筑路月”等活动进行清理,但过后许多人又会往老地方倒垃圾。另外,清运垃圾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条件好的乡镇和村上,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于偏远的乡村来说,无力承受。尤其令他们头疼的问题是,有些村垃圾无处掩埋,只好清运到旱水沟里,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由于不少农村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天水市不少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制约建设美丽天水的大问题。难怪刚刚结束的“两会”,不少市政协委员呼吁,天水市农村的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不能让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市政协委员焦新德认为,天水市许多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普遍脏乱差,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影响村民健康,更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他提交的《关于彻底治理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的提案》建议:将村庄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纳入县区、乡镇政府的重要工作。开展全市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用3到5年时间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开展市级村庄公共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带动全市该项工作的开展。结合“双联”活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制定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方案、整治计划,确定主要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广泛开展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市政协委员霍珍珍、陈容德、高世珍认为,当前天水市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他们认为当前天水市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境脏乱差,污染严重,除生活垃圾外,塑料袋、果树套袋、地膜、农药瓶等有害垃圾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农村水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便排放,给土地和地下水源造成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体污染,畜禽粪便处理不及时加剧了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位委员在《关于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天水市农村环境保护的提案》中建议:加大宣传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实施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解决农村垃圾污染。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垃圾处理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办法,引入民营资本,走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道路。加强农村饮用水保护,改善农村饮水水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纠正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建立镇、村、组环境管理网络,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和清洁能源利用,推广垃圾资源回收,分类收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加强农村生态保护。

另外,市政协委员周丽萍、陈景华、张书琴的《关于将清水县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予以列项扶持的提案》,王晓梅、祁国荣、屈光平、杨红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天水市农村环境保护的提案》等,都关注了农村垃圾问题。

太京镇副镇长白冰、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解决好农村垃圾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增加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对垃圾进行统一运输和统一填埋,形成一体化运行的垃圾处理体系。

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规范村民的行为,逐步转变农民多年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帮助农民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天水尽自己的责任。对农村地头、河边沟渠、公共场所等存量垃圾,进行全面清理,集中处理。对于偏远地方应鼓励就地处理垃圾。

农村垃圾应该将“家”安在什么地方,采访中许多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希望集中处理,有人建议就地挖坑掩埋,有人提议回收利用,但都不希望垃圾将“家”安在马路上、安在村口,或者安在河道里。

不管怎样,相关部门也好,群众也好,应该给农村垃圾找一个适合的归宿,别再让垃圾“离家出走”,包围村庄。否则,农村环境还将会拖建设美丽天水的后腿。

□本报记者成雄

治理农村垃圾的有益探索

新闻推荐

清水全力建设6万亩干鲜果基地

本报讯2013年,清水县以建设全省核桃大县为目标,规划新建干鲜果基地6万亩,其中核桃5万亩,苹果1万亩。该县将着力打造林果产业“2118”工程,建设万亩核桃示范基地2个,5000亩核桃示范基地1个,...

清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