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墨重彩谱华章 ——市六届政府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2016-10-22 00:00 大字

开栏的话: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日历已翻到了2016年10月。回望市六届政府五年来的工作,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幅情系民生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本报今日起推出“市六届政府工作回眸”专栏,全面回顾市六届政府以来天水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旨在营造一个团结鼓劲、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市人民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到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的大潮中。

□本报记者冯丽娟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回眸六届政府以来,全市“三农”工作坚持以“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推进行动计划为统揽,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创新驱动添活力,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成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

六届政府以来,全市坚持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支持,调整优化结构,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1:37.7:42.2调整为17.6:33.5:48.9,2015年农业增加值97.69亿元,较2010年增长60.96%。其中,坚持以粮油高产创建为抓手,依靠科技、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2015年,全市果品、蔬菜、肉蛋奶、油料总量分别达到230万吨、323万吨、30.95万吨和8.52万吨,“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

全市每年约有40%的苹果销往俄罗斯、东南亚及中东各国,蔬菜商品量占总产量80%左右,外销量约占商品量的60%,农产品外销形势看好。

坚持稳增长促增收农民群众获得感空前提升

五年来,全市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074元,比2010年增加4661元,同比增长193.2%。(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全市实现了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71%和99.5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7.5%,乡镇中心幼儿园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97.34%,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70.8%,“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100%,农村民生保障稳步推进,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坚持强产业提装备现代农业建设转型升级

全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持续打造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个百亿元产业,2015年全市果品、蔬菜、畜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0亿元、58亿元、65亿元,是2010年的3.3倍、2.2倍和1.5倍,劳务收入达到1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76.9%,提质增效步伐明显加快。持续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依托天水国家级农业园区引领,建成了花牛苹果园、武山蔬菜科技园、秦安蜜桃园等1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先后认证农产品品牌193个,注册商标25个,“羲皇”等3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优势产业品牌效应也日益彰显。

坚持抓攻坚惠民生,精准脱贫工程深入推进

***精准脱贫工程作为“一号工程”,全市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推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在1034个贫困村开展“万名干部轮流驻村”活动,促进了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3.15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9.78万人,建立了“财政专项+整合项目+金融信贷+社会帮扶+群众自筹”多元投入机制,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实现全覆盖。同时,大力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的“三个一”工程,达到了贫困区域人均1亩果、川区户均1棚菜、林缘区户均5头畜(羊单位)、户均输出1.5个劳务工,多元富民产业不断壮大,积极探索创新了农村金融“双助贷”模式、“三户一孤”大病救助保险模式、“三社合一”模式、农民合作综合服务社建设模式、扶贫互助协会发展模式、电商扶贫模式、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等,推动了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

坚持补短板夯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天水市立足基础设施滞后实际,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三个层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出了产业支撑、易地搬迁、生态旅游、传统保护、旧村改造、城郊互动、能人带动、双联助推等八种整治模式,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农村道路和生态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乡镇通油(水泥)路率达到100%,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4.5%,森林覆盖率达到33.21%,全市12.12%的村建成省、市级新农村、美丽乡村示范村,38.94%的村建成整洁村,54.8%的农户建起了新居,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坚持重创新促改革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六届政府以来,全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围绕破解农村制约瓶颈,探索出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经验,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六大亮点工作。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速发展。针对农村耕地碎片化、撂荒等问题,加大扶持引导,创新经营模式。2015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2家,带动农户41.8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62家,同比增长超过10倍,带动农户25万户;家庭农场发展到461家;土地流转达到99.5万亩,流转率为18%,全市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推出秦安“中和农信”、武山“陇菜通”、麦积“金果宝”等信贷产品,大力推行“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试点、“协会贷款、农户借用、互助发展”试点和活畜抵押贷款试点,实现了***专项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贷款贴息、“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和村级互助资金贫困村全覆盖,缓解了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改革创出特色。探索出了“教师走教”教育扶贫模式,采取“学生不动、教师动”的理念,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留不住、师资短缺、资源分散等难题,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新途径。四是农村供销社改革试点初见成效。依托甘谷县全国农村供销社改革试点,坚持以“党建带社建、社建强增收、增收促脱贫”为主线,探索创新了“三社合一”发展模式,初步搭建了农机服务、村庄保洁、农资植保、金融信贷、农产品营销等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五是“两保一孤”社会保障作用显著。充分发挥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秦安县探索建立了农村“两保一孤”(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和孤儿)特困群体意外伤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险项目,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为3.43万人投保514.5万元,为特困人群提供了托底式医疗保障。六是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张川县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整合培训资源,大力推进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为农民工开展菜单式培训,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坚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精准脱贫为重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推进行动计划和“1+18”精准脱贫方案、“双联”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天水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新闻推荐

甘肃教师范银贵受骗等案告破安康抓获电信诈骗嫌犯36名

综合新华社、央视消息记者从陕西省安康市公安局获悉,安康市公安局日前成功破获一起特大系列跨国电信诈骗案,其中包括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老师范银贵案(今年5月9日,范银贵被一个陌生电话骗走了一生积...

秦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秦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