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金色”产业之路——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成效凸显
□记者姬旺芳
薄雾溟濛,雨雪纷纷。10月28日的秦安县千户梁似乎已提前进入冬季。
“天太冷了,你们的心劲很大啊,是来看我家的玉米吧,快进来,快进来,可有看头了。”田山村村民王军夫妇笑吟吟地开门迎接我们。一进门,金灿灿的玉米扑面而来,院子里全是玉米的“世事”,听他们说,他家6亩地今年要产近9000斤玉米,收入也要上万,要是在去年,收入也不过5000多元。听说记者来采访,在一旁围观的几个村民争先恐后叫去看他们的玉米,在村民们的“怂恿”下,记者随机走访了王银斗等几家农户——房前屋后,院里院外,甚至是庄户外围的树上,到处挂满了玉米,村民们喜乐之情溢于言表……
往年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今年的收成为何如此好?村支部书记王相德很在行地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梯田+特色产业+玉米全膜覆盖+集雨节灌+整村推进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秦安独有,符合浅山干旱山区实际,又节约资源,还能增收。”
发展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是中心环节。千户乡副书记张祥林告诉记者,秦安县以整地改土为基础,建设土壤“水库”的举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千户乡书记冯银才说,千户梁旱作农业示范点坚持梯田建设与产业调整、全膜玉米双垄沟播种植、集雨节灌、扶贫整村推进、测土配方示范相结合,在新修梯田内栽植优质苹果6800亩,套种全膜玉米5500亩,新建集雨场7500平方米,区域内布设集雨节灌水窖400眼,形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林成片的格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梯田实施到哪里,果园建设到哪里;路网开通到哪里,渠系配套到哪里,行道绿化到哪里。”王尹乡书记任玉璞带着记者边看边说着姚沟流域农业的发展情况:新修优质水平梯田7347亩,硬化集雨场1.2万平方米,集雨节灌水窖800眼,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000亩,改造田间道路48.56公里,“梯田+节灌+果园+路网+绿化”的发展模式已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为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政府在王川区域一亩地补100多元的化肥、地膜……
(下转第四版)
采访已近黄昏,听说村民正在覆膜,在任书记的引荐下,我们来到王川区域采访,在山顶上,举目望去,1000多亩整齐划一的梯田仿佛披上了一件白纱,煞是美丽,村民们忙禄的身影清晰可见!
正在地里覆膜的王川村村支书王银存说,现在山上有集雨节灌,庄稼浇水方便多了,今年大部分村民种全膜玉米,积极性很高的。
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县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以及全乡40多名干部帮群众在区域内覆膜的情景,他们个个干劲十足,村民更是乐开了花!他们高兴地说,路没有修之前,种庄稼、运粪、施肥只能用肩挑畜驮,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平整了、宽敞了,三轮车都能开到地里了。
在采访中得知,秦安先后在王尹乡南山流域、千户乡四坪流域、兴丰乡燕湾流域和王铺乡郭岔流域按照梯田+特色产业+玉米全膜覆盖+集雨节灌+整村推进的模式,通过整合农业项目,实行整流域片带式开发治理,实现了梯田建设效益化、林果基地规模化、玉米种植的全膜化,为干旱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探索出了经验和方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据,一份份厚重的成绩,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种植结构单一、物资匮乏,到如今米袋子满、菜篮子丰,腰包鼓了,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全县旱作农业集中连片面积达到68000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大突破、大发展和大跨越,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这首激昂向上的歌曲激励着秦安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同心协力,昂扬奋进,共同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道!
新闻推荐
□通讯员宋一磊【本报讯】11月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防艾办组织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在秦安县举行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报告会。县直各部门、驻秦各单位及卫生系统共15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秦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秦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