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孔庙里留名的翰林田树桢

兰州日报 2016-01-05 13:23 大字

在北京孔庙大院里,有198方元、明、清时代的进士题名碑,记载着51624位明、清两代500多年来考中进士者的姓名、籍贯以及名次。一个个名字,犹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下,牵引着人们景仰的视线。在这些密如丛林的碑刻中,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一个我从小就如雷贯耳的名字:田树桢。

田树桢,字蔚峪,出生在渭水河畔的甘肃省甘谷县渭水峪村。这是一个地处渭北谷地的小山村,依山傍水,人民勤劳,历史悠久,文明厚重。山间闪烁着马家窑文化的光芒,河中翻动中华文明的书页。自古耕读传家,崇文尚武,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时至今日,依然是陇上响当当的状元村。孔庙里留名的道光翰林田树桢就出生在这个自古文风浓郁的小山村。田树桢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学养深厚,儿时即熟读《四书》、《五经》、《纲鉴择语》以及大量古典诗文,及长后工诗文,善书画,片纸只字,人多珍惜。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满腹经纶、才华卓著的田树桢,千里迢迢到陕西西安参加陕甘合闱的乡试,一举成名,之后又会试得第,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把自己尊贵的名字,长长久久地镌刻在了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那一年,碑上,只有两位甘肃举子,一位是时有“牛青天”之誉的通渭人牛树梅,另一位就是来自伏羌(今甘谷)渭水峪的翰林院庶吉士田树桢。

光绪元年以前,甘肃属陕西管辖,科考陕甘合闱,甘肃士子若要参加科考,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跨渭水,越陇山,到陕西西安举院参加乡试。那时交通闭塞,出行艰难,走到考场就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久,不仅路途花费大,而且常常为雨雪所阻,一些考生没有到达考场就已经病卧途中。绝大多数的士子终其一生,也无法乡试,只能皓首穷经而饮恨寒窗,能参加乡试的士子,只有十之一二。每次录取的62名举人里,绝大多数为尽得天时地利之便的陕西士子。而能像牛树梅、田树桢这样乡试得中,又会试得第的甘肃举子屈指可数,如凤毛麒角。因而,在光绪以前的历代进士题名碑刻里,就很少能看到甘肃籍士子的名字。直到同治时,出督陕甘学政的江西奉新人许振祎,奏请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请陕、甘分闱乡试,各设学政。同治十年(1873年)冬,左宗棠奏请朝廷获允,同意陕、甘分试,在兰州修建举院,举行专由甘肃士子参加的乡试。光绪元年(1875年)甘肃举院建成,同年秋,在这里举行了陕甘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与试者3000人,左宗棠以监临身份入闱,在至公堂监察考试。此次乡试,有“陇上铁汉”之誉的秦安人安维峻高中第一名解元。陕甘分闱后,从光绪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的短短23年间,从甘肃共选取664名举人赴京会试,考中进士者116名。毫无疑问,许振祎和左宗棠所促成的陕甘分闱之举,为晚清甘肃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的鼓舞了甘肃士子发奋求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尤为深远。

田树桢虽然一举成名,在孔庙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天妒英才,出类拔萃、才华过人的一代翰林,却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在170多年前的天空下,留下一道优美而短暂的弧线后,很快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匆忙得让人来不及端祥他的面容,记录他的历史。人们对他的了解是那么的稀薄,对他的印象是那么的模糊,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也没有一个乡人能说得清楚,没有一部史书能确切地记载。而对于他的死亡,更像一团扑朔迷离的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书上只有寥寥四字:“殁于北京”。坊间有人说他点翰后,被人害死在京城,也有人说他饮酒死于意外。他身后虽留有几卷诗书留世,人们记得的有《礼心辑要》《寻乐亭文稿》《水天清课赋钞》《芸馆寸香诗钞》等,但这些文稿因家人保管不甚,悉数散佚,湮没在时光的长河里。他的书画作品,圆润古雅,清秀飘逸,流美动人,见情见性,“片纸只字,人多珍惜”,但亦多有流失,存世极少。时光如渭水峪村头的渭河一样,将他的人生经历、学问人品、逸闻旧事、书画墨迹,像带走渭河滩头的黄沙一样,悉数带走,只留给世人风一样的背影和云一样的影子。

著述散佚了,书画流失了。但渭水峪还在,渭水峪村里让人肃然起敬的进士府还在。望着那些古朴的建筑、高旷的屋脊和严谨的布局,让人想到先生精湛的学问、过人的才华和优良的品格。遥想当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田树桢,一袭长衫在身,一卷诗书在手,在这片曾经孕育过马家窑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在这条流淌过中华文明曙光的渭水河畔,手不释卷,勤学苦练,最终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京城孔庙的石碑上,流传在一代又一代乡民的口碑间。

田树桢,一位只把姓名镌刻在孔庙里的进士,一个只把声名流传在家乡山水间的翰林。□王琪

新闻推荐

农民工常小军荣登“全国优秀农民工”榜

【本报讯】位于红古区海石湾镇的窑街煤电新兴小区六组团住宅小区2标段工地上,农民工常小军忙着手中的活计,神情舒展。前不久,常小军喜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3月14日,记者寻访常小军,他忙着手中的...

甘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