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穿过唐月宋水的甘谷古树

兰州日报 2013-08-03 07:40 大字

远古时代的甘谷,一定山清水秀,草木茂盛。不然,人文始祖伏羲为何选择在此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秦人始祖为何决定在此经营马政、兴旺人丁,不然唐朝的杜甫为何写下“羌童看渭水”“牛羊岭上村”的诗句,伏羌的诗人又何以发出“曙转星河钟漏催,冀城山色似蓬莱。”的感慨。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地生长着草木的传奇,天空闪烁着圣人的光芒。三皇之首伏羲首先在这里点亮文明的曙光,关西孔子率先在这里传播儒家的文化,秦人始祖在这里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三国姜维在这里虎帐谈兵,九伐中原,人面鲵鱼瓶在这里震惊世界,盛唐大佛在这里绝尘出世。然而,这一切却都被一棵棵来自于不同朝代的,至今依然茂盛生长着的古树记录着、传承着。

古树,它不是历史,却记载着历史,年轮,它不是时间,却雕刻着时间。

历史的烟尘,不知湮灭了多少高才雅量的风流人物,唯有那一棵棵扎根于大地的古树,虽流经岁月的风霜,却依旧盘根错节,经年不息,直到活成一个地方的一道风景、一段历史。在甘谷,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古树是那两棵老寿星似的巍巍唐槐。一株禅定在地处甘谷东大门的觉皇寺院内,一株挺立在县城中心的粮食局(原报恩寺)院内。两株古树,像一对饱经风霜的兄弟,阅人无数的君子,一位处繁花而不世故,一位受香烟而不高深。相传这两株古槐,是唐王李世民当年西征陇右时亲手所植,已在岁月的大路上爬涉了1300多个春秋,曾和李白一起沉醉过唐朝的明月,曾和杜甫一道汲取过唐时的清露,至今依旧蓊蓊郁郁,枝繁叶茂,神采奕奕,老当益壮,春来时报春,盛夏时吐香,那密密麻麻的树叶,足以畅纳凉之兴,那灿若冰玉的槐花,亦足以助赏花之雅。

如果说这两株唐槐是甘谷古树中最古老的树,那么屹立在文庙大殿前的这四株宋柏,就是甘谷最儒雅的树了。四株参天古柏,犹如四位谦谦君子,四位仁人志士,碧染苍穹,顶天立地,听风卧雪,与云持步,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尘世里不诉消沉之音,从容淡定,静穆庄严。苍翠的柏影之间,还有一位孔子贤人石作蜀,他手握书卷,目光清澈,衣袂飘飘,白须冉冉,踏莲而来,凌波而去,去那远方的圣地,求取文明的薪火,只为故乡的土地传播文化的种子。“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是谁,用平平仄仄的吟唱,赞美千古先贤,又是谁,用教育大县的盛誉,传承源远流长的文化。翠绿的古柏,选择了沉默。

走过唐槐的千年沉香,走过古柏的万年长青,磐安镇刘家墩村还生长着两株高大雄伟的元榆。千百年来,它们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警惕的哨兵,矗立在甘谷的西大门,有时雪枝露展,白甲铠身,有时“榆”树临风,飒爽英姿,深情地守望着炊烟缭绕的百姓人家,默默地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已然成为古冀甘谷的绿标,甘(谷)武(武山)交界的界树。送别的亲人,在此处泪眼执手语凝噎,回家的游子,在此地近乡情更怯,闲逸的老人,在树下对弈,赶路的行人,在树下歇脚。古榆下的大道,收存了多少路人的遗梦,大道上的古榆,遮挡了多少如晦的风雨。望着眼前这株树皮斑驳的老榆,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古人怀着济世悯人之心,栽下一棵棵生命长青树,留下一片片百世长青荫,留人青荫,取人阴凉,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生命路上,红尘陌上,修善如此,修行如斯,谁还会叹怨人间薄凉?谁又会数落尘世疾苦?一生之中,这样的善举会有多少次?这样的感动又会有多少次?

柳树自古以来就是家园的象征。有流水人家的地方,就有杨柳依依,就有柳絮飘飘。甘谷民风淳朴,古风依然,自古就有爱林植柳的传统。清《伏羌县志》记载,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在知县王珣的大力倡导下,全县广植杨柳,柳风郁郁,柳浪滚滚。“岸柳垂金”自明代以来,就成为历代不衰的八景之一。明御史杨美溢在《伏羌道中》写诗赞美道:“冒炎趋远道,垂柳贮青荫。……樵牧浑无累,悠然息茂林。”甘谷县八里湾乡魏家岔村一棵腰数围、高20余米的大柳树,相传就是明朝时所植,古拙苍老,古趣盎然,庞大的树冠,犹如一片蓬蓬勃勃的绿云停泊在村庄上空,在寂寞的黄土高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触目惊心。这株古柳,它没有陶公柳的风雅,亦没有灞陵柳的多情,更没有左公柳的名气,它只是生在故土地,老在故土,没有背叛,没有离弃,不朝天子,不慕王侯,也不解读世事风霜,只给后人一片青荫,只给村庄一种风景,然而它却注定拥有一份明净的地久天长。

唐槐宋柏,元榆明柳,抒写岁时风流,长歌盛世太平。更有那大象山上,紫丁香四季含情,白皮松八方迎宾,渭水之畔,月季花千娇百媚,红辣椒香飘万里,东岳庙里,宋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秀金山上,毕业生纪念林,蓊蓊郁郁,享誉陇原,还有那新时代的退耕还林树、脱贫致富树、行道风景树,古树老树,新树幼树,一行行,一片片,装点着甘谷的风景,记录着甘谷的历史,也传承着甘谷的文化,抒写着甘谷的风流。

新闻推荐

孔庙里留名的翰林田树桢

在北京孔庙大院里,有198方元、明、清时代的进士题名碑,记载着51624位明、清两代500多年来考中进士者的姓名、籍贯以及名次。一个个名字,犹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下,牵引着...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