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十大典型范例 “小厕所”改善“大民生”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培俊
本报通讯员 陈亚林 张圆圆
“化粪池一满,打个电话,镇里就有人开车来抽。”近日,在新泰市羊流镇东张庄村,76岁的村民何玉英老人指着自家的厕所说。记者一眼望去,墙面四白落地,地上铺着简洁的瓷砖,空间干净明亮。这是新泰市12.11万个农户完成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的缩影。
近年来,新泰市将百姓改厕、改水、户户通列入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通过不断排查整改,推动改厕工作重心由重建设向强管护迈进,逐步建立起“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实现了农村厕所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73%,提前一年通过山东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认定。该市被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十大典型范例。
“一个土坑两块砖,蚊蝇成群臭熏天”,曾经是新泰许多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2016年启动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以来,新泰市迅速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山区、丘陵、平原不同特点,该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双瓮式、三格式、粪尿分集式、生物一体化等多种改厕模式,典型引路、规范操作,严格招标、施工、竣工“三个关口”,实现管控有效标准化。
百姓用得好才是改得好。改厕后厕具维修难和粪液清运难问题曾一度成为“厕所革命”的拦路虎。为此,新泰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通过分类推动、机制促动、市场拉动、规划联动“四种模式”,加速资源化利用,实现粪液变废为宝;走出统筹规划、督导问效、足额配套“三条路径”,及时有效解决改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改厕成果长期发挥效用。以镇或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卫生厕所服务站或专业公司,购置吸粪车,定期进村入户收集,按照每1500户配备一辆容量3—5立方米抽粪车的标准,市财政一次性列支320万元用于购车补贴。目前,全市17个乡镇采取乡镇或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式,已购置抽粪车65辆,补齐了农村厕所管护基础设施设备欠缺的短板,保障厕具坏了即时上门维修,粪液随满随抽。
改厕后,传统旱厕改为水冲式,带来了冬季低温结冰问题。为此,新泰市有针对性地选取抗冻器具、规范科学施工、分类实施保温措施将其逐一化解。化粪池、便器、储水桶、连接管件等,均采用具有抗冻性能的达标产品。将厕具、储水桶、过粪管等埋置于冻土层之下,桶顶基本与地面平齐,防止出现结冰影响使用的情况。山区村庄土石开挖有难度,加上部分老年人脚踩阀不方便,储水桶半入地或裸露地面放置,均由乡镇出资购买保温材料,组成施工队统一施工,采用橡塑、棉絮、保温膜等材料逐户缠绕防冻。改厕户安装立式水箱的,冬季将太阳能与水箱连为一体,用温热水冲厕。条件好的农户安装碳晶板或接上暖气进行保温。
粪液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是新泰的又一明智选择。新泰市住建局副局长梁化印介绍,粪便经无害化卫生厕所发酵处理后所形成的粪液为优质肥料,可以稀释还田利用。大部分乡镇应农户要求浇灌到了自家树林或者农田。但农户还田利用有季节性需求,特别是夏天,粪液处理较为困难。新泰市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综合利用模式和技术,加强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在镇村选取合适地点,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粪液收集中转站或粪便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还田利用。
羊流镇建设了8处粪液中转站,年转储粪液3.6万立方米,粪液储存二次发酵2—3个月后按每立方米5元—10元给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的承包大户,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元左右。考虑到绿色有机产品的价格因素、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环保效益,每年间接经济效益可达60万元。徐家庄村一个容积400立方米的粪液处理池刚刚建成,池长26米、宽15米,可解决周边25个村5150户的粪液收集处理需求。楼德镇东岭村立足蔬菜产业发达、有机肥需求量大的实际,建设粪液处理站1处,粪液经处理后直接还田利用。泉沟镇徐家塘村实行改厕与沼气利用相结合的模式,也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助推“小厕所”改善“大民生”,资金足额配套是保障。按照每户补助300元的标准,新泰市及时足额配套本级奖补资金3600万元。对省市下达的农村改厕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争取省市奖补资金7000多万元,全部用于农村改厕。在乡村文明行动奖补资金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日常督导和验收考核。今年,又按照扶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市财政单独列支近800万元,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厕所全部进行改造,实现了“厕所革命”的提升巩固。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16日讯(通讯员孙彦潇)连日来,刘杜镇组织应急管理所、派出所、市场监管所、执法中队、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大执法行动...
新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