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泰市博物馆:乾隆题赞伏狮罗汉玉山子

齐鲁晚报 2016-07-31 00:45 大字

□周东升

珍稀无比的材质,精美绝伦的雕工,乾隆皇帝的题赞,扑朔迷离的流传……新泰市博物馆入藏的伏狮罗汉玉山子,就是这样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新泰古称平阳,春秋时期地处齐鲁两国交界之域。1975年初秋的一天,新泰文化馆的文保人员到汶南镇类王庄村普查、征集文物时,听说一户人家藏有珍贵玉器,男主人类淑林30多岁便英年早逝,宝物遂由其妻和其子类维四保管。参与此次普查的马培林(后任新泰市博物馆馆长)听说此事,立即赶到类维四家中。

类淑林的妻子得知文保人员的来意后,非常爽快地从里屋抱出一只做工精致的小木箱,箱中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精美玉器竟达13件之多,其中就有这件伏狮罗汉玉山子。这令马培林一行大喜过望,惊叹不已。女主人告诉他们,自家原是一大户人家,后来分家,这批精美的玉器就是那时分得的。类家当场表态,同意将这些玉器无偿捐献给国家。考虑到类维四母子献宝有功,且生活拮据,作为补偿,当时的文物部门奖励了她家1600元人民币。

将玉器带回文化馆后,为了弄清其出处和价值,马培林两次去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档案馆,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最终经故宫博物院玉器鉴定专家杨伯达鉴定,这13件玉器中,国家一级文物两件,二级文物一件。而伏狮罗汉玉山子是一件御制品,由乾隆亲自设计,清宫造办处的名工巧匠刻制,价值连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伏狮罗汉玉山子高23厘米,厚8厘米,重2350克,选用的是新疆和田青玉,采用圆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远处山峰耸立,悬崖临渊。一尊罗汉面带微笑,身穿僧服,手持如意,跏趺坐于洞外一巨石之上,正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一位侍者立于罗汉左下方,面带微笑在专心听法;侍者正前有一只昂首翘望的雄狮,背披棕毛,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汉,温顺如犬,似在听法,显示出佛法的极大威力。罗汉与侍者眉目清晰,衣褶线条流畅自然,人物与狮子多采用圆雕,琢磨得十分圆润。局部留有玉石皮层形成的褐色斑纹,隐隐约约地分布于峭壁之上,更使得玉山子生动传神。

尤其弥足珍贵的是,伏狮罗汉玉山子正上方竟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赞,题为《御题徐扬伏狮罗汉赞》。诗曰:“百兽畏象,象畏卷狮,应真宴坐,以犬蓄之,问何神通,不起于座,曰有伏者,顿置罪过。如意在手,内空外空,侍者慢怖,而彼原同。”赞文与雕刻画面巧妙结合,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从御制诗中得知,伏狮罗汉玉山子的蓝本为徐扬的《应真图》。乾隆六十大寿那年,徐扬得知乾隆皇帝尊崇佛法,便精心画了一幅《应真图》。图中描绘了一个罗汉讲佛说法的场景,乾隆见后爱不释手,传旨宫廷造办处选上好玉石,将这幅画雕刻于玉石之上。而这件玉雕作品,正是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作为寿礼进献的,不仅取材甚佳,再加之宫廷造办处良工出色的雕琢技艺,成了乾隆皇帝钟爱的文房之物。

既然伏狮罗汉玉山子是清宫的稀世珍宝,那么是如何流落到民间,又怎样辗转流传到汶南镇类家的呢?对此,由于当事人都已相继离开了人世,而史料上又无只言片语的记载,尽管类家后人和诸多专家、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猜测,但都难以形成定论。

一个说法是孔姓族人赠送说。据类淑林的儿子类维四讲述,明朝时,自家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在蒙阴城的土地有几千顷。当年他们类家与蒙阴县的另一望族发生矛盾,结果打输了官司,类家被迫从蒙阴县城搬迁到此地。有一年,曲阜的圣人后裔路过类王庄时,没有了盘缠,就用这批玉器向类家换了一匹骡子回去。但仔细推敲,这种说法很不可靠,孔姓族人外出能随身带着这么多珍贵的东西吗?

此外,还有黑衣大盗感恩说、乾隆皇帝赏赐说。但问题是,类维四的家谱中,从乾隆年开始到民国时期,没出现过什么值得炫耀的人物,更没有记载过封赏的事情。也许,这个谜团永远都无法破解了。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