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泰水土保持:生态美了 农民富了

泰安日报 2016-06-14 11:32 大字

 

□特约记者 肖根法 通讯员 王成强

初夏时节,行驶在新泰市莲花路上,两边望去是一片片绿化苗木和樱桃经济林,一层层薄膜覆盖的花生梯田地,一条条便捷的生产路……见证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带来的可喜变化。

新泰市水利和渔业局负责人介绍,新泰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了以治理水土流失和建生态和谐市为目标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由单纯工程治理向科学保护和综合开发转变,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探索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2011年,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落户新泰后,新泰从解决群众生计和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切入点,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坡改梯、保水土,调结构、增效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目前,仅莲花区片区已新栽植大樱桃、核桃等经济林3500亩、黄花菜12.6万株,年可增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同时,项目区位于莲花路两侧,整个工程贯穿金斗山、墨石山和莲花山三大风景区,沿线布景设点,融合旅游产业一体发展,为建设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奠定了坚实基础。继莲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新泰又开展了二期光明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

“四型”小流域建设向生态治理质量转变

从2012年起,新泰市启动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安全型四型小流域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不仅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还带动了小流域建区由绿变美,由绿变富,由绿变的更加生态文明。

上豹峪村位于新泰市龙廷镇南部,全村耕地面积3260亩,其中土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小流域建设力度,先后修建道路10公里,治理沟道5000米,改建加固水库塘坝3座,新建塘坝11座,水源涵养能力达到近100万方,发展蜜桃2260亩,年产果品600多万斤,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如今,上豹峪村又搞起了乡村旅游,通过吸引外资,在圣水山上盖了2000平方米度假村,建成了滑草场、跑马场等娱乐项目,每年来村里“春季赏花,夏秋摘果”的人络绎不绝。

新泰市水利和渔业局水土保持站负责人说,全市已建和在建“四型”小流域达到6条,充分调动群众投资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把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致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生态发展。

民营资本扛起“四荒”整治的大旗

为把民营资本引导到水土保持治理上来,加快对“四荒”资源进行治理开发利用,新泰市按照“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合理开发”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33个大户投资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同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新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水土保持中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集中在林果产业型26个,循环经济7个,生态经济型2个,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三效提高。

据悉,“十二五”以来,新泰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767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了3.6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形成了“田成块、林成行、渠成网、路相通”的新格局,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提升,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提高了土地保墒的能力,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态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新闻推荐

新泰市工商局 摸底排查投资担保类企业

本报6月13日讯(通讯员 卫雅楠)为切实加强投资担保类企业监管,强化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近日,新泰市工商局集中开展了投资担保类企业摸底排查专项行动。 此次行动对新泰辖区内的投...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