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我还做你的拐杖”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培俊
本报通讯员裴传连刘玉增杨洋
“我都成了三条腿,可我的活还没干完呢!”新泰市羊流镇李官庄村村民宋其芳今年77岁,是典型的农家妇女,尽管手里拄着拐杖,腿脚行走不便,但她精神矍铄、谈笑爽朗。宋其芳指着仰卧在地铺上的老伴梁元三说:“这就是我的木头疙瘩,没良心的。”正是这桩“木头疙瘩”,从19岁瘫痪在床,宋其芳为丈夫端屎端尿、不离不弃、苦苦相守了54年。
苦命人再遇苦命事
宋其芳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5岁丧父,12岁丧母,后来被一个家族的堂叔、堂婶收留照顾。宋其芳知道叔婶的日子过得紧巴,懂事的宋其芳从不向叔婶要吃穿,穿的衣裳都是姐姐穿过的,但她很是知足。
在宋其芳17岁那年的春天,堂叔堂婶含着泪对她说:“苦命的闺女啊,这些年在婶婶家你没穿过一件新衣、吃过一顿饱饭,叔叔婶婶对不住你,更对不住你九泉之下的爹娘。早点找个婆家享福去吧。”宋其芳噗通一声双膝跪地,哭着对叔婶说:“您二老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哪里也不去!我还没有报答你们。”
60年前的一个深冬,宋其芳在叔婶的精心张罗下,从天宝镇宋家沟村嫁给了羊流镇李官庄村的梁元三。那年,梁元三才15岁,还正上着学,她每天为丈夫备好在学校吃的中午饭,站在大门口,目送丈夫到离家2公里的官桥小学读书。看着丈夫渐渐远离的背影,宋其芳坚信,小小的丈夫一定能成为自己一生最大的靠山。
在丈夫梁元三19岁那年,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接着又引发风湿性心脏病和脑溢血。从此,年轻力壮的丈夫再也没有站起来……宋其芳的心里像刀绞一样,刚刚燃起的生活希望又一次绝望了,多少个静悄悄的夜晚,多少次泪水把枕头湿透。
“只要牵了手,就要相爱一生”
“丈夫病倒的那一年,我才22岁,我想到过离开他,在心里不知想过多少回。丈夫的病根本看不到站起来的希望,越来越重,那段时间,我的心整天像是在油锅里煎熬着。”宋其芳明白,在丈夫的心里,她已经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公婆心里,她一走,他们的儿子会雪上加霜,就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是泡在苦水里长大的孩子,我深知落井下石的滋味和痛苦,我绝不能做无情的石头啊。”宋其芳说,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宋其芳攥着丈夫的手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当时我打好包袱要离开你,走出家门不远,老天爷拦住我,说咱俩有两辈子的缘分,这辈子有我来伺候你,下辈子有你来照顾我,谁也离不了谁。”
“正是老伴的这个梦,让我坚持活到了今天,我还要完成我的任务,下一辈子我要为她做牛做马……”梁元三带着热泪说出了一串语音不清的话。宋其芳看着丈夫说:“没良心的,下辈子我还做你的拐杖。”
宋其芳嫁到梁家的第五年,大儿子出生了,按农村风俗,孩子出生后,第二天一早就要到媳妇的娘家“报喜”,可病床上的丈夫哪能挪动半步,只好由小叔子代替。每当想起此事,梁元三就觉得愧疚,悄悄流泪。
1963年至1966年是宋其芳最艰难的时期,丈夫病越来越重,腿脚一动也不能动,吃喝拉尿全在床上,宋其芳经常整夜不能入睡,端屎端尿,吃饭喂药,宋其芳从未说过一个苦字,叫过一个怨字。
为了给丈夫治病,为了养家糊口,在村里她第一个报名到东周水库干活。白天宋其芳在生产队里挑选最重最脏的活干,为的是多挣一点工分;晚上就一边伺候丈夫一边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做鞋子。有一次纳鞋底时,又困又乏,尖尖的锥子扎进了左手中指里,由于没有及时消炎治疗,伤口发炎引起破伤风,差点救不过来了,最后做了手术,把中指手肚割除了一半,至今还留着疤痕。
爱在延续孝在延伸
虽然生活艰难,但宋其芳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与宋其芳交流谈话中,一位中年妇女抱着被子到平房上去晒被褥,她一边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说:“今天太阳暖和,早晒一会,晚上老人盖着舒服。”宋其芳介绍说,她是大儿媳,对待老两口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不怕累不嫌脏。
“我母亲是全家人的大英雄,没有她父亲不会活到今天。”三儿子梁光存说。在采访过程中,宋其芳的重孙女小玉晨,一直围着我们转来转去。四世同堂的宋其芳自豪地对我们说,小玉晨刚满3周岁,也抢着给她老爷爷拿板凳、拿尿盆,有时她还从我手里夺,我还争不过她。
“孩子们都很懂事,这是我最为骄傲的。”宋其芳说,大孙子梁学山今年29岁了,在外打工,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爷爷洗脚。孙女梁学英在新泰农业银行上班,她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出来为爷爷买了药,剩下的钱,让她爸爸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好好孝敬一下奶奶。孙女粱学凤,打工挣的钱,第一笔开支也是给爷爷买药。
远在黑龙江大庆市的梁化儒,今年已经70岁了,是宋其芳的三弟。得知记者要去采访他的二嫂,感动得老泪盈眶,连续给羊流镇党委书记、镇长发来两封信函,叙述了自己在1963年17岁闯关东的情景,当时二嫂宋其芳把一直舍不得用的新婚被褥拿出来给他带上。
几十年来,“老嫂比母”的情节一直在幼年丧母的梁化儒心中翻滚、升腾。他在信中说,“二嫂宋其芳是我们这个家的‘老黄牛\’,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更没有二哥梁元三了,她是我们这个家的‘大功臣\’,是我们家的‘护身符\’。”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万鹏程本报记者张思凯作为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的总工程师,郑永坤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新泰电网发展的第一线,是不折不扣的新泰电网大管家。...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