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公”董宣和坚守18年 荒山变“绿洲”
□本报记者 高明
他是一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带领村民修水库、修公路,是百姓心里的一面旗帜。从1997年开始,他在荒山上义务植树,18年如一日,坚守荒山、绿化荒山。7000多个日日夜夜,4万多棵树木,漫山遍野的绿,记载着这位耋耄老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位守山造林的当代“老愚公”用“永不放弃”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呕心沥血、倾情奉献的动人乐章,18年来他“愚公移山”般的植树历程,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2015年7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他就是80岁的退伍老兵董宣和。
董宣和生于1935年,是钢城区小上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55年,他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炮兵,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一副热心肠,董宣和多次为所在连队夺得荣誉并成为全团学习的榜样。然而,正当董宣和在部队干得风风火火时,一场大病让他离开了心爱的军营。1958年,病好后的董宣和从部队医院直接回到了家,回家后的董宣和依然保持着在部队里练就的钢铁风格,先后在村里干过青年书记、民兵连长,带领村民修水库、修公路,干起活来就是“拼命三郎”,成为公社里的榜样。
1997年的春天,60多岁的董宣和下定决心承包了小上峪村往南5公里处的一片荒山,自己亲自上山栽树绿化。这里是莱芜的最南端,与新泰市界邻,10几年前,这里曾是有名的“黄山子”,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要是能把荒山变青山,山上树高草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该有多好。”董宣和每次看到光秃秃的山岭,心里总不是滋味。对董宣和的这个决定,老伴儿王洪英和孩子们都极力反对,然而倔强的他却不顾一切上了山,并立下誓言:“要是4年改变不了荒山的模样,我就不姓董!”
董宣和本以为只要有力气不怕吃苦就行,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绿化荒山需要大笔的投入,买树苗、买工具、雇人挖坑样样都得花钱。上山后,他偷偷把老两口攒了10几年的养老钱拿了出来,买工具、雇人、买树苗、盖屋子……不到一个月,那点“老本”就全花光了。在儿女们看来,没了资金他就会知难而退,然而倔强的他并没有停止绿化,反而干得更起劲儿了。为了省钱,董宣和拿出了当年在公社干活的激情,栽树、培土、挑水,一股脑地自己干了起来。60多岁的人硬是把自己当成了20岁的小伙子用,虽然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董宣和从未退缩。这一年春天,董宣和在这片光秃秃的山上栽下了第一批树苗。“这么大年纪了,他一个人在山上,说到底我还是不放心。”1997年秋天,为了照顾董宣和,妻子王洪英也把铺盖搬到了山上。妻子上山后,一间用石头砌成的小屋就成为夫妻俩的“新家”。没有水,老两口就从下面的水库一桶一桶地挑上山,数万棵树木都是一棵一棵浇,为了保护这些树木,每天早晨,董宣和6点就起床,带着锄头就开始巡山,8公里的山路,董宣和走下来要两个多小时。多年来,原本杂草丛生的山上,硬是被他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年365天,除了过年时下山跟孩子们吃顿团圆饭,平时夫妻俩就吃住在山上。当初为了种树,董宣和欠了一大笔债,为了能尽早还债,每当下来新鲜瓜果,董宣和都要往返20多里山路到附近的小区里去卖。就这样,董宣和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种树时20多人的人工费给还清。
每年春天,董宣和都会在山上种下一批树苗,一转眼,18年就过去了,董宣和栽下了4万多棵树,昔日的“黄山子”如今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绿洲”。“这些树都是我和老伴儿亲手栽下的,刚栽的时候还是小树苗,现在一个人都抱不过来了。”在董宣和、王洪英的眼里,山上的这些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浇水培土、细心照料,每一棵都是他俩看着长大的。
2014年5月8日的夜晚,山上房屋突然倒塌了,睡梦中的董宣和和王洪英经历了一场“生死劫”。这场灾难,让董宣和早年曾受伤的右臂再遭创伤,成了永久的残疾。然而面对这些,董宣和却说,有困难算啥,没把命丢了就已经很好了。如今,董宣和、王洪英两位老人已步入耄耋之年,脚步已不再那么从容,身体也不如从前,但是心中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儿女们都劝他们搬下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老两口死活不肯,孩子们拗不过老人,让老人在山上又不放心,于是孩子们排起了“值日”,每天都有人陪着老人在山上干活。“人活着就得干点事,再说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这个义务。我这辈子就是治山治水,希望将来把这片山林交给国家。”董宣和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许静)12月20日,全省推进政务服务及办事公开经验交流会议在新泰市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在会上作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的典型发言,这是全省地级...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