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给百姓添实惠
□本报记者姜言明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杨全新
◆2013年以来,泰安市财政局始终把妥善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财力向农村倾斜、向基层转移,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持久有效助力。
如今,走进泰安的广阔乡村,新农村建设的画笔绘就出一幅幅崭新画卷,一个个美丽乡村渐次绽放泰汶大地。这是泰安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带来农村新变化的真实写照。
“一事一议”惠民心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制度和政策创新,被誉为含金量最高的支农惠农政策。
2013-2014年,泰安市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入资金达到4.61亿元,是2009-2010年的6倍,支持建成项目2877个,惠及村民432万人次。项目涉及通村公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便民桥修建、村通自来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真正为群众解了难。
12月7日,走进泰山区岔河社区,村里投资350余万元建成的五星级样板村文化大院人声鼎沸,百姓们正唱红歌,跳扇子舞,进行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尽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在9年之前,岔河村仍旧是一个穷村。在听到“一事一议”项目要在村里实施,村上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群众踊跃集资投工。
“近年来,泰安市不断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投入,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市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泰安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张焕杰说。
泰安市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吸附带动作用,构建了“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社会捐赠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两年来,各级财政累计引导带动农民出资及出劳折资、村集体投入、社会捐赠等渠道投入5.5亿元,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同时,在奖补政策的引导撬动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机制,破解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
财政支农惠及6.1万人
“以前,俺卖桃就愁路不好,在山路上就颠坏了。现在路修好了,客户多了,价格也高了,多亏了连片治理这个好项目。”12月8日,新泰市泉沟镇西刘家上汪村果农王树民指着新修的水泥路告诉记者。
泉沟镇党委书记史新国介绍说,这是山东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项目。项目将泉沟镇东刘、高崖头、徐家塘子等10个村庄列入试点范围,重点实施道路硬化、小文体广场建设和村容村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受益人口达1.7万人。
据悉,为进一步创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提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施效果,2013年起,泰安市开展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试点,打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精品项目。“两年来,安排1.06亿元,支持开展了10个试点项目,惠及村民6.1万人。”张焕杰介绍说。
乡村连片治理试点”工作是涉农资金整合的一种突破与发展,试点项目区通过整合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农民筹资筹劳资金等,调动起各方面力量。各县市区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分别整合了生态文明乡村、旧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村通等支农专项资金,集中用于乡村连片治理,形成资金合力。
议出美丽泰安
每天吃过晚饭,东平县戴庙镇戴庙村的党支部委员靳道娥就会早早来到文体广场,打开广场灯、音响等,带领20多个农家姐妹跳广场舞,成为乡村夜幕下的一道靓丽风景。
村集体收入少,发展公益事业就力不从心。为此,东平县戴庙镇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通过向上争取奖补资金,向下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着力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体设施等生产生活难题。
“一事一议”,重在“议”字上做文章,保障群众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今年3月份,戴庙镇实施“乡村连片治理”试点项目,争取省、市财政奖补资金1100万元,对戴庙村、前张村、宋圈村等9个村庄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中,该镇依托“村民议事会”,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后怎么管,均由村民民主决策,按民主程序办事。
“泰安市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完全由村民通过民主议事程序议定,农民真正成为村级公益事业的主人,投身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张焕杰说。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新泰市围绕基层妇女素质提升、巾帼建功、幸福家庭、巾帼维权、强基固本“五大行动”,着力把妇女工作阵地做实、品牌做优、队伍做强,推动了妇女工作创新发展。□本报记者姜言...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