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流转变瘠壤为沃土

大众日报 2015-08-07 23:20 大字

□本报记者刘培俊

本报通讯员王静陈艳

新泰市立足土地、山水和气候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推动香椿、小米、桃园、丹参等四大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用途改变废地成宝

近日,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中药材公司与新泰放城镇放城一村签订的丹参综合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这是继去年12月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中药材公司在新泰市放城镇建成山东省最大的丹参种植基地后又一重要决策。此举标志着新泰放城镇丹参种植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山东省首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丹参基地。

7月31日,在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中药材公司新泰放城镇丹参基地里,记者看到,40多名工人正分散在基地里除草,蓝紫色丹参小花呈梯田状铺满田间地头,在骄阳下怒放,远远观去,宛如薰衣草般……

“这片地是沙质土壤,既不耐涝又不耐旱,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一年下来,半亩荒地收不了300斤粮食,村民纷纷弃地外出打工。”而在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中药材公司名誉顾问、山东省农科学院理事翟安水眼里,这片土地却是“宝地”。经检测,这片贫瘠土地实为种植丹参的沃土,再加上当地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光照充足等条件,非常适合发展丹参产业。

家门口致富不再东奔西跑

在丹参产业发展过程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760万元建成了400亩育苗田和3000亩实验种植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户合作种植丹参。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由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丹参种子和种植管理技术,与放城镇阁老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并以保护价回收丹参。有了这层保障,不少村民纷纷回家参与到种植丹参的行业中。

“在外面打工虽然比种地挣的钱多,但是照顾不了家。”放城镇上庄村村民李霞边除草边告诉记者,“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赚钱。一样的农活,每天都有50多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合作社年底分红,再干点小买卖,一年下来能赚3万多元,比以前翻了一倍多呢。”这样一来,不少村民改变了外出打工的计划,纷纷加入到丹参种植行业中去。

为了方便丹参的运输,自2010年以来,放城镇先后投资60万元,专门为上庄村和郗家峪村修建了新路。同时,与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中药材公司加强沟通联系,在放城三村正式启动总投资10548.9万元的丹参综合加工项目。这样一来,当地村民有望就地转为工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拉长产业链条拓宽致富门路

“丹参综合加工项目建成后,不仅让丹参在深加工过程中药物成份的保存量提高20%—40%,还实现了各类丹参药品成品和上下游产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公司将会派驻一个由博士、硕士组成的60人科研团队,对当地村民丹参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和丹参药材的各种研发。”宏济堂基地管理项目经理杨经天如是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厂房6000平方米,仓库6000平方米,其他附属设施3000平方米,新上药物提取设备、药物加工设备等80余套先进的丹参深加工设备。项目将在8月底全线完工,并在11月丹参成熟时投入使用。届时,这条独有的丹参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条可使放城镇实现年产各类丹参中药材及丹参切片4000吨,年销售收入1.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马家寨子香椿”、“石井小米”、“桃园农业示范园”三大基地,也成为了放城镇在推进“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与“丹参基地”齐名的品牌。

目前,“马家寨子香椿”冻干技术、“石井小米”米粉生产、“桃园农业示范园”生态旅游三个大项目正在原有的深加工技术链条上陆续落地,四条完整产业链条也将迅速实现全镇覆盖,直接提高农民收入2万元。

新闻推荐

普法宣传从“无形”到“有形”

□记者刘涛通讯员高峰报道本报泰安讯近年来,泰安市始终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提升普法宣传水平的有效手段,推出了一批具有泰安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法治教育基地,实现了普法宣传...

新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