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度

泰安日报 2014-11-08 15:09 大字

 

■新闻事件

林权抵押贷款是林改的延伸产物,实现了我国林业史和农村信贷史的双突破,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情:既解决了农民发展林业、农业的资金难问题,也让涉农金融机构找到了新的有效客户,让山上的“绿色银行”随时可以开门。

——《泰安树林里飞出“金凤凰”》(2013年3月26日《泰安日报》1版)

■采访经历

领到有关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的参访任务时,我十分惶恐。虽然以前也跑过林业口,但是对于林权制度改革的了解确实十分有限。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怀揣忐忑开始采访时,才明白一个道理: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陪同我采访的是林业局林改办毕彦勇主任,他是林改方面的专家,对于这个领域有着权威的见解。采访前,我一方面与毕主任电话联系多次,坦言自己了解不多,从他那里获得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另一方面,又从网上查阅了大量其他省市有关林权抵押贷款的新闻报道,让我对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只有做好准备工作,采访中才能有的放矢。

毕主任安排了三个典型供我采访,我选择了岱岳区山口镇大兰沃村的吴海军和新泰市楼德镇民营徂阳林场的李昌留。他们都是当地种植大户,也都是林权制度改革最大的受益人,十分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想把这些线索有机整合,让它们顺理成章,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了解到,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资源一时很难变现,山上的“绿色银行”大门一直难以打开。以经济林木樱桃树为例,从种植到结果需要五六年时间,如果照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只有在果实成熟后农民才能获利。问题是,林木生长周期中农民平整土地、修建基础设施、养护林木、经营林地的资金从哪里来?更何况,一开始很多农民根本没有发展林业的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从毕主任口中我还了解到,以往我国农村金融仿佛陷入了怪圈,一方面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抵押物,加上贷款手续繁杂,导致农民贷款难;另一方面,由于极少数农民信用差,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难以追讨债务,加上生产中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使贷款风险加大,令银行放贷十分谨慎,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出现“难贷款”现象。怪圈恶性循环,制约了“三农”的发展。

通过采访得知,现在的林农幸福感很强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手里终于有了个有效的贷款抵押物——林权证,这是破解他们以前资金难题的关键,而这也成为写好这篇新闻报道的突破口。

除此之外,作为新生的贷款模式,林权抵押贷款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比如,金融机构参与面较小。究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退乡进城,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很少,业务开展存在诸多不便。同时,这些银行的基层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担心贷款创新出现风险而受到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此外,由于林权抵押贷款是个新事物,金融机构缺乏相关的经验,缺乏熟悉林业的信贷人员,为了减少风险,在进行林业资产评估和发放贷款时十分谨慎,贷款评估过程较长、发放范围有限制。这些内容也在稿件中有所体现。

通过这次采访,我学到了很多,更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感言

记得以前听一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前辈说过,记者不仅要做一个杂家,更要当专家。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仅要写好新闻本身,更要善于挖掘新闻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要对新闻现象作延伸式的思考。就算这些思考不能应用于本篇报道,但对拓宽记者知识面、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同时,在以后遇到相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也能做到信手拈来,让记者获得更多的写作题材。

采访中发现的美中不足,都是今后相关新闻报道中的优秀选题。如果在采访过程中不作深入的延伸思考,这些素材就会白白浪费。因此,挖掘新闻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尤为重要。

□记者 朱新宇

新闻推荐

禹村镇 实施河道环境综合整治

本报11月11日讯(通讯员 李贞贞 赵晓萌)为进一步改善禹村河环境,提升全镇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新泰市禹村镇政府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加大河道治理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禹村镇成立河...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