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泰林改 绿了荒山 富了农民

泰安日报 2014-10-27 15:13 大字

 

今年,新泰市在雨季降雨偏少且分布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抢抓有利时机,及早部署,全面发动,大力推进荒山造林。截至目前,共完成荒山造林2.19万亩,栽植松柏容器苗木450余万株。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新泰市85.98万亩集体林地已全部确权,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标。为巩固扩大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以大户承包荒山、民营林场建设、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大户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激发群众绿化造林积极性,加快了荒山造林步伐。近年来,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2万亩,全市生态公益林达到44.7万亩,发展荒山造林大户170余户,森林覆盖率达到38.5%,获得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林业发展一直是革命老区新泰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这个七分山地丘陵、三分平原的土地上找到现代林业发展的好路子,一直是新泰市探求的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新泰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新泰市在山东省率先提出“走林改之路、建民营林场”的口号。目前,已建设民营林场52家、集体农场3家,总经营面积7.2万亩。

家庭林场上位

农民圆致富梦

在新泰市的小协镇有一座雷山,十几年前,这里曾是荒山一片的山窝子,号称“天然牧场”:周围两个乡镇七八个村的几十群羊在这里自由放牧,林火、盗伐等现象时有发生,没人管,没人问。

自从小协镇安家庄村民王恩海承包了雷山后,10多年时间,他治山改土不停,不断植树、修路、架电、打井、垒墙,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如今,这里生长着650亩公益林,1100亩经济林。

近日,在王恩海的护林房里,记者翻看他的各类证件和荣誉证书,从2002年首次签订承包合同书,到后来带领两个儿子组建民营雷山林场、成立雨山核桃种植合作社和核桃农产品开发公司,再到去年办理家庭农场,本本证书见证了新泰对林改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尝试。

今年,60岁的王恩海从最初种核桃年收入不足2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00余万元,他注册的“贵润”牌核桃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别人卖18元一斤,他能卖到30元一斤。“应该说,土里刨食我算是当地最好的一个。”谈起林果收入,王恩海一脸的自豪。

在新泰,民营林场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像王恩海一样,更多的致富能人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通过经营民营林场尝到了“甜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民营资本投资林业的动力激活了。

在莲花山下的泉沟镇龙泉民营林场,一个现代化的民营林场示范园已初具规模。而在2009年,作为一名外乡人的李长征刚承包下这2657亩集体林地时,只有826亩的生态林,其余一片砂石山。如今,在这片复垦的土地上,他投入3000多万元,修建了5座水库,栽植了4万多株核桃树,种植了丹参1000多亩,养鸡、羊、鹿等1万多只,年纯收入300余万元。

一个个民营林场盘活了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能人大户投身林业。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新泰市每年完成荒山造林面积超过2万亩,成活、保存率达95%以上,其中80%以上均为民间资本自发投入造林。

工商资本入驻

林地集约经营

与王恩海个人承包不同,新泰正大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石莱镇规划建设了一片3000亩的绿色生态核桃园。为把核桃基地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公司聘请泰山林科院研究员为长期技术顾问,从山东农业大学招聘2名研究生从事技术管理,使林场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今年58岁的石莱镇下马家峪村的高立华和妻子长年在这里干活,他告诉记者,以前种花生、地瓜,不算人工,一年收入才2000多元。现在,他家流转了4亩地,一亩地流转费800元,老两口一年工资加起来3万多元,两年下来,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还给老伴买上了养老保险。

(下转02版)

□特约记者 赵文存 肖根法 通讯员 白龙

新闻推荐

新泰市公用事业管理局 多措并举确保冬季供气

本报11月4日讯(通讯员 武昌 陈霞)冬季来临,进入新一轮用气高峰,新泰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泰安港新燃气有限公司采取多种措施,为冬季供气做好准备,确保平稳供气。 近期,新泰市公用事业管理...

新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