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道加法题演绎新辉煌 ——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泰安模式”探析

泰安日报 2013-11-07 17:12 大字

 

“供销社又回来了,而且比以前服务更加贴心周到了!”深秋时节,行走在泰汶大地的田间地头、集市村镇,记者听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叹。

2006年以来,泰安市供销社发扬供销人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浴火重生,勇挑重任,敢于担当,在齐鲁大地上开创了供销社发展的“泰安模式”。

2012年,泰安市启动“强村固基”工程,1939名驻村“第一书记”迅速到岗到位。市供销社抢抓机遇,主动与“第一书记”合作,联手做好服务“三农”文章,开拓了一条“联合第一书记、实施三领三带,推进社村共建设、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被省社确定为全省“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工作的泰安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主动出击 对接“第一书记”谋发展

一直以来,市供销社不断寻找党建工作与供销社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市里选派“第一书记”后,市供销社很快便梳理出首批1025名“第一书记”任职村的情况,并从845个有供销社网络的行政村入手,系统掌握农民所思所盼,确定了组建农民合作社、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促销农产品等8项合作服务内容。

宁阳县庙西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但管理和效益一直不理想。村“第一书记”纪卫民与宁阳县城关供销社一拍即合,对合作社进行重组。一个“供销社+村两委+合作社”的方程式很快推导出“资金技术+合作社+有机农场”的新结果。随着50万元资金的注入,土壤改良的进行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庙西村700多亩土地成了绿色无公害菜园。

菜园一片翠绿时,城市的订单也飞到了地头。合作社当年收益30万元,首次实现每股分红300元,村集体分红5万元。

服务领航 社村共建实现共赢

“通过村专业社和供销社密切合作,供销社农机、农资、农化、农产品收购等服务延伸到村级,经营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在引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强村固基、富民兴社、合作共赢。”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朱杰说。

2011年,新泰市供销社齐云商场与刘杜镇清河村村两委和部分村民跨区域组建成立了齐云花生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在清河村率先建立了200亩的花生示范基地,并引进了山东鲁花种业优质A03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经种植比对,新品种比传统品种亩产多100公斤左右,增收1000余元。通过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带动,广大农民认可了合作社,纷纷要求加入进来。目前,齐云花生专业合作社已在新泰龙廷、石莱、放城等乡镇及岱岳区设立基地30处,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

为解决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而导致的农忙时劳动力不足问题,新泰市供销社投资20余万元购进的花生联合收获机派上了用场,让群众大开眼界。“一台机器可顶100个壮劳力,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可以安心挣钱啦。”村民老张大叔跟着花生收获机来回跑了七八趟,高兴地说。

围绕供销社、“第一书记”、村“两委”、合作社“四位一体”发展思路,市供销社不断跟进各项服务,不仅供销社从中获得了收益,更让村集体、村民得到了方便与实惠。宁阳县乡饮乡孙家厂村大田托管基地里,6台免深耕种肥同播机正在播种。村民高兴地对记者说:“多亏了供销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大型机械,让我们既省心又省力。”

锐意创新 对接成效逐渐显现

“第一书记”、村两委和供销社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对接不断深入,对接模式也日益直观、实用,“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模式逐步形成。有了思路和平台,市供销社依靠网络、经营、人才、信息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市半数以上的行政村谋划经营服务项目,挑起了服务好“三农”的担子。开展合作以来,全市“第一书记”中,由供销社联系对接的已达到1300多人,达成合作项目900多项,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个,入户社员7万余户,帮助销售农产品6亿元。目前,社村共建项目中已有550个村平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第一书记”、村两委、供销社三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都选准了合作对象,找对了合作力量,形成了1+1+1>3的效果。

一道加法题,让供销社找到了服务“三农”的立足点,也开创了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记者

 

张中乾

新闻推荐

新泰市煤炭局持续开展安全检查活动

本报11月14日讯(通讯员王茂鹏董玉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16号)等各级关于开展安全大检查工作的安排,新泰市煤炭局在6—10月份,...

新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