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种”进宁阳试验田 科技特派员王迎让7个村栽植泡桐走上致富路,帮扶模式得到省内推广
农村大众报宁阳讯(通讯员李晓君李兵)8月份高温多雨,是四倍体泡桐生长的关键时期。王迎钻进宁阳经济开发区大周村的四倍体泡桐育苗基地,查看泡桐的长势情况。
高温下户外作业,汗水浸透了衣背。今年是王迎来宁阳的第5个年头,他先后帮助东疏镇潘茂村等7个村走上致富路,创立了“当年栽植、当年销售”的科技帮扶新模式。
“这是去年底埋下的种根,今年蹿到了5米高,王教授给村里带来了‘神奇的树’!”大周村村民秦传河说。大家熟悉的王教授,正是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王迎,在村里,他有另一个身份:科技特派员。
谈起当科技特派员的初衷,王迎脸上满是自豪。原来,由他参与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1月,王迎作为获奖者代表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如何实现“国家科技奖”成果在乡村转化落地,激发了王迎干事创业的热情。此时,泰安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16年春,踌躇满志的王迎来到“新战场”东疏镇潘茂村,田间地头已尽是青青麦苗。“能卖出去吗”“栽植麻烦吗”……村民的种种担忧和顾虑让初来乍到的王迎屡屡碰壁。
“农民挣点儿钱不容易,让他们不折本才能起到示范效果。”作为林业科研战线的老兵,王迎决定发展10亩地,先试验后推广,并保证每亩产出4000元以上,收益不够自掏腰包给农民补贴。王迎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四倍体泡桐有信心,心里有底,但也做好了“兜底”的准备。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王迎紧盯种植、浇水、施肥、打杈的各个环节,通过面对面讲解,传授新技术,让农民逐渐愿意接受新事物。这一年的四倍体泡桐尤其“争气”,每亩平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当年栽植、当年销售”的目标初步达成。
“科技特派员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通过‘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服务模式,为农村引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提升农民运用技能增收的能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动能注入田间地头。”宁阳县科技局局长刘钦虎说。王迎科技帮扶的新模式得到了山东省科技厅的肯定并获大力推广,目前全省16个市32个县(市区)新建四倍体泡桐苗木培育和试验示范基地45处,规模达3250亩,数量达到92万株。2019年底,王迎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
东西好不好,农民说了算。“新品种根系好,长得快,收益可观。”2018年春天,家住磁窑镇枣庄村的范兆友从亲戚那儿听说后,通过实地考察,从东疏镇潘茂村自发引种1200条四倍体泡桐种根,当年长成的苗木平均达到6米高、6厘米粗,每年每亩纯收入一万元。范兆友致富成功,吸引了附近十几户村民自发引种40多亩、2万多株。
新品种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让农民从不情愿地种、到自发扩大种植规模,泡桐摇身一变,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四倍体泡桐产业化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把育苗、造林、加工做成完整的产业链。农民只要种出来,符合造林需要的规格,我们就有办法让它销出去。”谈及今后发展,王迎信心满满。
编后
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扶起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开拓科技推广渠道。
现实中,存在这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农民急需科技服务,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又没走出实验室。如何把科学技术从书本带到实践中,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王迎作为科技特派员,让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成果,在宁阳大地上“扎根结果”。他带着农民干,泡桐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希望越来越多像王迎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能躬耕乡野,播撒下更多科技的种子,助力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冒雨疏导交通护送病人就医救助被困车辆 暴雨中,山东交警全力奋战保畅通
8月13日18时许,正值下班高峰期,淄博高新区一位老太太骑电动自行车行至中润柳泉路口时,因道路湿滑跌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