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庄村 移风易俗廿五载 自我减负数百万

泰安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记者 毕凤玲 通讯员 李辉 刘国威

“现在办场喜事真是简单多了。订婚加婚礼,总共用了两天时间,花了不到5000块钱。”在宁阳县蒋集镇赵庄村,前不久刚为儿子孙朋朋操办完婚事的孙守信说。

“我们这有‘喜事不添箱\’的说法,就是红事上不再接受邻里百舍的喜钱,这样大家都减少人情负担。”孙守信告诉记者,儿子订婚时,没有照相、换帖等仪式,结婚时,也没有“看九天”“叫对月”“闹洞房”等习俗,六辆婚车、四桌婚宴,婚礼简单却不失礼节,“省下的钱孝敬父母,用来过日子,那不挺好的嘛。”孙朋朋说。

赵庄村有350户,1208人,党员40名。从上世纪90年代,赵庄人就推行“喜事不添箱,丧事不发丧”的“新规”,而今已内化为本村的一种“习俗”。

说起这种习俗的由来,人们都会提到一个人——老赤脚医生孙守申。1991年其母去世,他将老人遗体火化后就直接下葬,“孙守申是行医世家,在我们村很有威望,家庭条件也不错,但那时人家就简办丧事,这就为全村推行移风易俗开了个好头。”村支部书记孙本举说。

据孙本举回忆,原先人们办丧事,不仅是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程序繁多,而且吃喝盛行,花费巨大,“一场丧事下来,半年收入全搭进去。”而从孙守申为母亲简办丧事开始,村干部抓住这一典型,广泛宣传引导,百姓有了参照效仿的例子,也逐步认可了这一做法,“那时候大家常说,孙医生办丧事这么简单都不觉得丢面子,咱们又担心什么!”

多年来,赵庄村两委班子虽经更换,但新事新办、厚养薄葬的路子从未改换,“丧事不发丧,喜事不添箱”的规范标准也从未变换。“我们村的移风易俗做得这么好,还在于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始终为村民做好榜样,带好头。”村干部张凤英介绍,原村支部书记张绪亮的父亲去世后,其兄弟四人,家族又大,完全有条件大办一番,但他硬是顶住亲朋好友的劝说,坚持不请鼓乐,不设帐桌,不摆酒席,只是直系三代亲属祭拜完毕后,立即安葬老人入土。

不仅如此,适应发展新形势需要,赵庄村还加强了红白理事会的规范管理,由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吸纳政治觉悟高、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村民为成员,增强组织执行力,同时,修行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理事会章程,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目前,该村婚事费用一般在4000元左右,丧事费用在2000元左右,开展移风易俗25年来,农民自我减负已达数百万元。“红白公事简办,重在制度,贵在坚持。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文明新风自然而来。”孙本举说。

新闻推荐

华丰镇 点亮路灯暖民心

本报11月22日讯(通讯员韩宁)“以前我们村里一到晚上就一片漆黑,晚上走夜路都得打着手电筒,十分不方便。现在好了,村里安装路灯后,我们晚上出入非常方便,照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的,这是为民造福的大...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