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徐秀菊:柔肩担孝义 赤心献亲人

泰安日报 2016-09-28 00:00 大字

 

□记者 王国梁

家在宁阳县华丰煤矿,却常年住在娘家——东疏镇冯张村,只为照顾95岁老母亲和64岁身患残疾的哥哥;拖着病体卖馒头补贴家用,分身照顾卧病在床的姐姐,直至其离开人世……凡听说徐秀菊故事的人,无不为她的孝义所感动。

1959年,徐秀菊出生在东疏镇冯张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她排行老小。一家5口,虽然贫穷,却也过得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徐秀菊3岁时,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母亲为了孩子坚决不肯改嫁,一个人艰难地拉扯几个孩子。徐秀菊的哥哥儿时有病没钱治疗变成聋哑人,后来因故又变得精神异常。一直让老母亲引以为傲的大女儿远嫁他乡,从此照顾老母亲和哥哥的责任落在徐秀菊一人身上,十几岁就辍学回家为母亲分忧解难。

1982年,经人介绍,时年23岁的徐秀菊与一名矿工小伙结为连理,此后先后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除相夫教子外,徐秀菊还要照顾娘家。眼看孩子要上学了,事情也跟着越来越多,花销也越来越大,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显拮据。生活的种种压力让徐秀菊患上甲状腺瘤,但她仍拖着病身出去批馒头卖馒头补贴家用。

卖馒头不到半年,生意刚刚稳定,大姐却生了大病,徐秀菊义不容辞放下手中的营生全心全意照顾大姐。那段日子,徐秀菊既要照顾病重的大姐,还要照顾老母亲和哥哥,又要兼顾丈夫和孩子,老母亲家里的几亩田地也由她照管,一个人分成好几个人使。她一般在大姐家待五六天,再回来照顾母亲、哥哥。为了方便照顾大姐,也能照顾丈夫孩子的生活,徐秀菊曾把大姐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过。平时家里舍不得买肉买鱼,可是那段时间家里从来不断鱼肉,为了让大姐更好地吸收营养,徐秀菊都是把肉剁碎了混进菜里饭里喂给大姐吃。后来农忙,大姐就回到禹村。直到姐姐去世,徐秀菊都是东疏、禹村、华丰三地跑。

2003年,80多岁的老母亲不小心摔断了腿,哥哥因气管炎引起心脏衰竭。从那时起,徐秀菊就一直在东疏老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多病缠身的哥哥。每天她起来就烧水冲茶、收拾床铺、做饭端饭,准时喂母亲、哥哥吃药。忙完这些她才可以去地里干活。晚上睡前她先给老母亲端好洗脚水拿好擦脚布,有时怕老母亲冷,就提前将热水袋放在床上,半夜母亲用脚一蹬,她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立马起来给老人披好衣服端来尿盆。每天除了正常的洗洗涮涮,还要给大小便失禁的老母亲洗尿布。

谈起自己的小家庭时,徐秀菊的泪水慢慢滴落。她愧疚地说:“我不是好妻子、好妈妈。”

徐秀菊的丈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下井工人,工作累时,倒在沙发上都能睡着。工作再苦再累,他都支持徐秀菊照顾娘家。2003年,母亲摔断腿后,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亏欠已让徐秀菊过意不去,看着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母亲、想到丈夫这么多年的默默付出,徐秀菊提出了离婚。丈夫却断然拒绝:“我就跟你好好过,出了再大的事儿咱们俩一起扛!”有了丈夫坚强的支撑,徐秀菊再也没有多想。

徐秀菊的女儿刘圆圆说,妈妈是个不会撒谎的人,但在姥姥面前,却是个撒谎高手。多年的劳作和肿瘤使得妈妈经常头痛、颈椎疼、呼吸困难,有时难受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偷偷去诊所买些廉价药吃,但她在姥姥和舅舅面前总是表现得乐呵呵的。

新闻推荐

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与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宁阳县搭建城乡商品流通平台

本报10月11日讯(通讯员李辉宁瑶)金秋时节,正值大枣收获季。在宁阳县康源农产品经营服务公司的大枣基地,翠绿的枝头缀满了成熟的红枣,煞是好看,枣农们正穿梭其中,忙着打枣和分拣。“我们这些圆红枣经过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