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金枝: 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泰安日报 2015-11-23 12:43 大字

 

□记者 毕凤玲

两年多来,杨金枝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牵着孩子们一双双小手送他们回家了。自从办起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馆”,每天下午放学,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记者在宁阳县鹤山乡“生活馆”见到了杨金枝和她的“孩子们”。

“其实农村留守儿童缺的不是钱,而是关爱。”杨金枝说。杨金枝所在的宁阳县鹤山乡,曾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之乡,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那几天孩子们才能享受到父母之爱。2013年,全国接连发生了多起涉及留守儿童的悲剧,“在电视上看到这些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杨金枝感慨道。正好那时,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需要人照顾,于是,杨金枝萌生了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的想法。“主要就是想每天管理孩子们吃午饭,下午辅导完作业再送回家。”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张涛后,丈夫也表示支持。

2013年5月,辞掉教师工作的杨金枝回家开始筹办。为了租校舍、买文具,杨金枝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了节省资金,杨金枝和丈夫当起了泥瓦工人。就这样,一个星期的工夫,“生活馆”建好了,第一期就招了20多个学生。

从此,她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把原本只属于两个孩子的“爱”,奉献给了几十个孩子,让许多留守儿童重新有了“妈妈”。哪个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杨金枝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解答;哪个孩子生病了,杨金枝总是提前买好药叮嘱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哪个孩子想妈妈了,杨金枝总是第一时间拨通孩子妈妈的电话,让他们聊上几分钟……

10岁的张文哲身体瘦弱,经常生病。今年5月得了感冒,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转,杨金枝心里很着急,“耽误了孩子的病情就麻烦了。”杨金枝说。和孩子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商量,杨金枝就带孩子去了乡卫生所,“医生说要住院治疗,我们接着办了住院手续。”张文哲前前后后打了7天针,杨金枝从头至尾陪了他7天。想起那次,张文哲的爷爷至今仍很感动:“杨老师真是比孩子的亲妈还亲。”

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杨金枝发现不少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流。为此,她在生活馆里设了个“小信箱”,每个孩子都可以给老师和父母写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杨金枝也经常给孩子们写信。“小信箱”得到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五颜六色的信件常常塞满信箱。杨金枝无论多忙,都会认真回信,并想方设法把孩子的心声传达给他们的父母家人。

有一天,杨金枝在信箱里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这是葛钰写给她离异的妈妈的信,信中孩子渴望母爱的忧伤深深刺痛了杨金枝。为了帮助小葛钰走出阴影,杨金枝经常给她带些零食和衣服,和她聊天,有时候还把她带回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过周末。在杨金枝点点滴滴的关爱下,葛钰慢慢地敞开了心扉,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张文轩是个让人头疼的男孩,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好好做,小学四年级了,数学才考三四十分,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张文轩的爷爷说:“学习成绩不好,我们也不会辅导,也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杨金枝就耐心地开导,带他到自己家写作业,让父母和他时常视频通话。渐渐地,张文轩成了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上来。“每个月才交300块钱,照顾吃饭不说,关键是给孩子辅导功课,可让我们这些做爷爷奶奶的省了不少心。”张文轩的爷爷说。

“杨老师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妈妈。”在生活馆里,孩子们都这样说。2年多的时间里,杨金枝用爱呵护着每一位留守儿童。因为这份爱,杨金枝收到过孩子们送给她的许多小礼物:蓝精灵、小手镯、小挂件,有的还是孩子自己动手做的。去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晓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作为一个“妈妈”,杨金枝用她轻柔的话语、温暖的拥抱,给晓喆受伤的心灵带来无限的希望和莫大的抚慰。一天放学的时候,晓喆把一支漂亮的手链放在杨金枝手里,“老师,这是我自己编的第一个手链,把它送给你。”看着晓喆满是兴奋的眼神,杨金枝心里暖暖的。这件特殊的礼物,杨金枝一直珍藏在身边。

现在,来“生活馆”的孩子越来越多。今年,杨金枝又新筹建了一所校舍,她还聘请了专职教师,学生也增加到了80多人。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馆里开辟了图书角、娱乐区等项目,让孩子们在阅读、游戏中交流感悟,倾诉真情。

留守儿童赵先跃的奶奶说:“每次接孩子回家,我孙子都说,杨妈妈最亲。”

新闻推荐

葛石镇 奋战第四季度促发展

本报11月29日讯(通讯员 赵正波 赵峰)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宁阳县葛石镇强化时间意识、责任意识,做到思路不变、目标不改、标准不降,全力奋战第四季度,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力促经济社会稳...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