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宁阳“第一书记”助力六项帮扶措施 致富路上不让残疾户掉队

泰安日报 2014-09-26 15:21 大字

 

本报9月25日讯(特约记者 张培国通讯员 桑蕊)“加入这个合作社俺只花了200元,但去年底光分红就拿了1300元!”如今,宁阳县蒋集镇中何村村民朱宜祥逢人便夸村里的波尔山羊养殖合作社。“多亏上级对残疾人的照顾,才有俺今天的好日子!”

朱宜祥说的1300元分红源自他入股的5200元股金。除了200元入社股,其他分别来自市派“第一书记”助残致富项目扶持资金1000元和市烟草公司无偿捐助资金4000元,再加上“第一书记”帮他开办小超市的收益,身患肢体三级残疾的朱宜祥短短两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

据该村书记刘福平介绍,去年在泰安市派“第一书记”帮扶下,中何村列入了市烟草公司生态村富民工程的帮扶名单,成立合作社引进了波尔山羊养殖项目,村里首先考虑把全部残疾人纳入合作社。市烟草公司作为股东无偿捐赠中何村80万元,其中18万元作为村集体入股,42万元则分给了入社的105个社员每人4000元的股金。去年年底,该村包括33名残疾人在内的105个社员全部拿到了1000元分红。“大家没见过这4000元,但每年却能拿到这4000元‘生出来的钱\’”,令朱宜祥高兴的是,他和其他5位重度残疾人去年把1000元的助残致富项目扶持资金也追加了投资,结果还多拿了300元分红。

与中何村农村产业调整助残方式不同的是,蒋集镇张龙村的县派“第一书记”则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建设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村里4户残疾人在基地上自建或承包大棚养鸡,年均收入近10万元,18名残疾人在基地务工并学习养殖技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多来,该县通过市县“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项目,扶持168名残疾人创业,帮扶资金16.8万元,鼓励残疾人从事“种养加商”项目或入股分红,有效促进了残疾人致富增收。“我县积极鼓励残疾人参加合作社,结合全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流转和股份分红的叠加收益。”宁阳县残联理事长徐瑞萍说,该县始终把发展残疾人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引导残疾人到合作社务工,目前全县共创建各类合作社725家,吸纳残疾人务工达1.2万余人。

家住伏山镇程海村的张爱霞最近领到了近2000元工资,虽然并不多,但这足以让她多年的“心病”落了地。今年40多岁的张爱霞小时候因一场大火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造成了她的“务工难”。今年春节刚过,她在镇残联介绍下来到该镇云山村正元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务工。“这里很照顾俺,现在能干的活越来越多,还能上棚整理薄膜、毛毡了。”在合作社休息室,张爱霞将写好的字条递给记者,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鼓励企业、镇村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也是实现残疾人脱贫的重要手段。蒋集镇张龙村的张守涛,除享受每月153元低保、70元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外,今年被安排在村内打扫卫生,每月工资300元,同时在基地清洗养鸡工具每天30元,村“两委”每天再补贴5元,每月收入可达1000多元。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该县在各镇村设置了环境保洁、乡村绿化等岗位,目前已安置残疾人324人。

“把就业创业作为刨掉残疾人家庭‘穷根\’的根本手段,让他们有稳定、持续性收入,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帮助他们在致富路上不悲观、不掉队。”徐瑞萍说,该县构建了县、乡、村残疾人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县财政、税务、教育等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12项具体扶残助残措施,受益人数达到3200余人次。通过创建扶贫基地、产业调整吸纳、自主创业、镇村和企业安置、开发公益岗位六项措施,全面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创建了13家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配套扶持资金50余万元。通过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每年培训残疾人600人以上。去年以来,该县扶持了20名残疾人创办“五小”创业项目,扶持80户残疾人开办乡村超市,涌现出杨存才、桑传峰、曹启勇、陆方舟等创业典型。该县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经费也是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540万元,同比增长82.9%。

新闻推荐

伏山镇 提高玉米机收水平

本报9月29日讯(通讯员 桑学阳)近日,宁阳县伏山镇玉米收获已进入高潮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民个个成了“大闲人”,玉米机械化收获成了秋收主力军,全镇220多台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在...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